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社會

多地現共用睡眠艙最低6元半小時 共用睡眠艙能火嗎?

2017年07月17日 16:02:11  來源:北京青年報
字號:    

  繼共用單車、共用雨傘、共用充電寶等産品後,共用睡眠艙又來了,和“共用單車”一模一樣的流程,掃描、計時、付費。不過究竟共用睡眠艙屬不屬於共用經濟,這點還存疑。有關專家指出:“實際上這種酒店不能算‘共用’,睡覺是很私密的事情,與共用單車有非常大的區別,這類似分時酒店、鐘點房。”

  午飯過後,對於經常要熬夜的上班族來説,往往會很困,打個盹兒,可以快速恢復精氣神兒,可是在辦公室睡覺不管怎樣都是特別不舒服的,首先私密性是一點都沒有,偶爾要是太累打個小呼嚕還怕會吵到身邊的同事,然而經常趴在辦公桌上睡覺,對於脊椎的壓力也是非常大的,如果這時候能有一張實實在在的床,能讓人踏踏實實地躺在上面睡個覺,那可真是太合適不過了。對於那些有上班上到一半,出去睡一覺想法的人,他們的小夢想實現了,共用睡眠艙來了!

  7月9日,共用睡眠艙在北京出現了。這款名為“享睡空間”的共用睡眠艙的大傢夥被投放在北京中關村大廈地下二層,佔地約10平方米,裏面陳列了6個自助休息艙,和“共用單車”一模一樣的流程,掃描、計時、付費。

  現場

  中午高峰時睡眠艙全滿

  那麼共用睡眠艙具體是怎麼樣的呢?北京青年報記者就親自去體驗了一下。由於北青報記者去的時間正好是中午的高峰期,六個共用睡眠艙已經全部滿了。而且當天正好趕上共用睡眠艙的微信程式進行系統維護,因此北青報記者並沒有用上微信掃碼,而是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之下,排到一個空艙後進去體驗。

  在進艙前,北青報記者首先免費領取了一套一次性的床上用品,包括太空毯、一次性床單、一次性枕巾、濕紙巾,除此之外還有耳機和小電扇放在一旁的架子上供用戶自由領取。

  共用睡眠艙的外觀很像太空艙和膠囊旅店的床位,北青報記者脫鞋進入,鋪好床單和枕巾後,首先看到的就是一面很大的鏡子,這是為了方便用戶在睡醒之後整理自己的儀錶。鏡子的下面有電源介面、USB介面,還有個清風扇按鈕,這是為了保證艙內一定的透氣性。艙內還有閱讀燈、“太空藍”裝飾燈和鏡前燈,休息時可以把所有燈關閉。

  在安全性方面,關閉艙門後,艙門便自動鎖緊,只有通過“享睡空間”的小程式用手機開鎖,艙門才會再次開啟。外面的人是無法隨意開啟艙門的,私密性和安全性有所保障。同時艙內也有開門的按鈕,按下後艙門也能開啟。一旦用戶點擊“解鎖艙門”,門會自動打開,可以暫時離開,也可以結束入住。出艙後要把一次性用品收起,扔到指定的垃圾桶裏。

  艙內雖然狹小但卻不會讓人感覺憋屈,床和枕頭軟硬也適中,北青報記者在裏面體驗了一下,睡眠感覺還可以。一位剛出艙的使用者也對北青報記者表示:“睡得挺好。”

  目前,睡眠艙的價格基本分為兩檔,一是高峰期(11點—14點)10元/半小時(半小時後0.33元/分鐘);二是非高峰期的6元/半小時(半小時後0.2元/分鐘)。每日58元封頂。此外,享睡還推出了月卡套餐,788元/月。享睡負責人説道:“一般我們中午午休時總是滿艙的,晚上也會有加夜班的用戶使用。”

  問題

  有用戶稱碰到過“腳臭味”睡眠艙

  雖然共用睡眠艙確實帶來了很大的便利,但有些問題還是無法回避。説到共用,人們最關心的還是衛生問題。據享睡負責人介紹,除了一次性床具用品外,一天會有兩次在無人的時候除螨,一週還會清洗床墊。當然,這也不代表每個睡眠艙都是百分之百乾淨的,由於密閉性太強,空氣流通也是個大問題。雖然有換氣扇,但北青報記者體驗時還是聞到艙內的空氣不太清新,也有經常使用的用戶表示,之前就碰到過充滿“腳臭味”的艙。

  另外,雖然睡眠艙內密閉性很好,但不知道為什麼隔音效果比較差,外部正常對話聲都可以聽到,而且由於太空艙是按照上下鋪式擺放,睡在下鋪太空艙的北青報記者可以明顯感受到位於上鋪太空艙的使用者翻身,手機震動的情況。對此,商家倒是給用戶準備了一次性耳塞,不過北青報記者並未領到,據説是發完了。

  對於這些問題,享睡負責人告訴北青報記者:“太空艙馬上將進行一輪更新,更新後的太空艙將加強隔音,還會在艙外增加提示燈,對於有人的太空艙,用戶在艙外可以通過提示燈得知。”

  追訪

  上海、成都也有共用睡眠艙

  據了解,目前共用睡眠艙只在北京、上海、成都有設點,其中在北京享睡有16個體驗點,包括銀河SOHO、望京的洪泰創新空間等創業空間,以及一些知名的網咖,為上班族、加班族和網吧刷夜族提供小憩的地方。選址非常接地氣,完全覆蓋了目標用戶群,上海有三個場地,成都有一個場地。下一步,享睡計劃在南京、青島、深圳設點。

  在上海寫字樓內出現的“共用睡眠艙”服務,用戶通過掃描二維碼即可“入艙”休息,與北京睡眠艙有相同的外貌和內部結構,艙內有風扇、閱讀燈、充電插座等設施,費用也一樣,第一次掃碼使用睡眠艙可以免費體驗半小時,在11點至14點的高峰時段每3分鐘1元,其餘時間5分鐘一元。每次30分鐘起,每天最高58元封頂,也有包月的措施。

  “睡眠艙挺實用的,這兩天我同事都來體驗過。”在辦公樓內一創業公司工作的李小姐表示,這對經常要加班缺覺的白領來説是很不錯的選擇。不過不少體驗過的用戶也反映,艙內有時會存在異味,隔音效果不好,無法明確艙內是否有人也都有改進的空間。

  在成都出現的共用睡眠艙也幾乎和北京的規格一樣,高峰期半小時內10元,超出後每分鐘加0.33元,平時半小時內6元,超出後每分鐘加0.2元,58元封頂。6個睡眠艙分佈在不同樓層,每天做兩次保潔。與北京共用睡眠艙幾乎滿艙不同,成都睡眠艙幾乎很少人使用。根據樓內保潔阿姨的估計,運作一個多星期以來,大約只有不到十人使用。而樓下的保安也説自己沒聽説過享睡空間,並不知道位置在哪層。

  對此,享睡空間的市場負責人稱,成都店目前尚處於試運營階段,目前這個網點主要針對優客工場的內部人員開放。

  聚焦

  中關村一共用睡眠艙被查封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共用睡眠艙的出現無疑滿足了一部分人群的需求,分佈在上班地點尋找方便;比鐘點房的資源使用效率要高;程式更為簡便,只用掃碼就可以入住。

  但共用睡眠艙與共用單車不同的是,睡眠艙需要找到合適的用戶群,並且得達到一定的規模,如果一個場地的數量特別少,而大家的需求時間又很集中怎麼辦?每個場地都需要至少一名維護人員,成本怎麼控制?是否合算?

  “就午覺而言,這個價格有點貴,如果費用再減一半的話還是可以的。”有不少用戶表示共用睡眠艙的費用太高。對此,享睡有關負責人表示,在其看來,睡眠艙比沙發要舒服很多,他推薦對睡眠品質要求較高的人嘗試。“聽説華為公司內部就有臥鋪可以睡,説明還是有需求的。”

  此外,共用睡眠艙在消防等經營措施方面是否符合相關法律法規目前依舊存疑。上海享睡有關負責人就在回應“是否已經通過了消防部門許可”的問題時表示,“這個問題正在與消防部門溝通,聽取他們的意見。”

  而最新消息顯示,上週末有媒體前往中關村創業公社的一處享睡空間去體驗,發現大門緊閉未營業。據知情人透露享睡空間已被警方查封,原因未知。北青報記者聯繫此處的負責人,但截至發稿時也沒有得到回應。

  關注

  共用睡眠艙是不是共用經濟?

  究竟共用睡眠艙屬不屬於共用經濟,這點還存疑。獨立TMT分析師付亮認為:“實際上這種酒店不能算‘共用’,睡覺是很私密的事情,與共用單車有非常大的區別,這類似分時酒店、鐘點房。”

  這一觀點也得到了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科技創業中心主任鄭剛的認同,鄭剛表示:“嚴格説不是共用經濟,是分時租賃,披上共用經濟外衣更時髦點。共用經濟的核心應當在於激活閒置資源的價值,不然,只會造成更多的資源浪費。”鄭剛建議睡眠艙的投放先別想著挑戰,認真為細分市場目標用戶提供好服務,不斷提升用戶體驗,不斷迭代升級,也許能一步步進入主流市場。

  文/本報記者 張帆 實習記者 楊思萌

  財經觀察

  共用經濟的未來在哪?

  繼共用單車、共用雨傘、共用充電寶等産品後,共用睡眠艙又來了。令人眼花繚亂的共用經濟大行其道,好像什麼都可以被共用,就連資本市場也紛紛加入參戰。不過,這些共用産品都處於起步階段,它們的發展前景尚待考驗。

  實際上,目前市面上的絕大多數共用經濟都只是“分時租賃”模式,並不符合共用經濟最初的“陌生人之間閒置物品使用權的暫時轉移”這一概念。不論是共用單車、充電寶、雨傘、籃球、玩具還是睡眠艙,都是公司購置一批物品,分時段租賃給用戶,而非將閒置資源進行共用。這樣一來,很容易就帶來過剩的問題。如今一些城市過度投放的單車、被損壞的雨傘、租用頻率不高的充電寶,都反映出了這一問題,“共用”不僅沒有使得閒置物品的利用率提升,反而製造了更多的閒置物品。而共用睡眠艙這一剛剛興起的事物,是否也面臨這樣的問題?恐怕市場的發展會説明一切。

  雖然一些共用經濟的盈利方式還不明確,産品損壞、丟失率居高不下,不過,共用經濟已然成為投資人所青睞的關鍵詞。共用單車公司一輪融資就數億美元,共用充電寶項目紛紛迎來億元人民幣投資,共用籃球、共用雨傘也相繼宣佈千萬級左右投資。共用經濟如何盈利似乎已不是創業者們所關心的話題,如何拿到更多融資才是。現階段,各家都期待先“跑馬圈地”,待擁有一定市場份額時再考慮盈利的問題。

  不過,共用經濟不同於以往的網際網路經濟模式,其需要大規模的線下投入,比如一間共用睡眠艙,不僅需要高昂的租金,還要建設睡眠艙的硬體成本、人力管理成本、維護運營成本等等。跑馬圈地的成本不只是簡單的線上獲客,更需要大規模的線下投入,畢竟,真正有需求的人不會捨近求遠,而是尋求最為方便的睡眠艙、單車、雨傘等。這就對資本有了更高的要求,也促使投資人前期不計成本地持續投入。

  在共用經濟剛剛興起的現在,我們認可一些産品帶來的便利,也為它們帶來的問題所困擾。我們期待,未來有更多真正符合共用經濟初衷的經濟模式出現,讓閒置物品提高其利用率,在“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前提下,為分享者帶來一定收入。我們也希望,致力於共用經濟的公司進一步提高效率,為消費者帶來便利的同時,解決諸如安全、衛生、過度投放等問題,投資人用自己的行動為更好的共用經濟模式投上一票。

  文/本報記者 溫婧

  下一頁   [延伸閱讀]   “共用休息艙”按分鐘計費 投入1周陷“被查風波”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