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社會

中國外貿開局很給力(熱點聚焦)

2017年02月12日 10:17:1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原標題:中國外貿開局很給力(熱點聚焦)

  2月6日,安徽當涂經濟開發區內的徽柴集團天沃公司工人在組裝出口東南亞的新型柴油機。

  王文生攝(人民視覺)

  1月份,中國外貿延續了去年以來逐季向好的走勢,實現了開門紅。對此,專家指出,我們要理性、冷靜地看待這一數據,對外貿未來的發展不可掉以輕心。我們應繼續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力,推動外貿優進優出,努力實現外貿繼續回穩向好。

  2月10日,海關總署發佈的對外貿易數據顯示,1月份,中國進出口總值2.18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增長19.6%。其中,出口1.27萬億元,增長15.9%;進口9111.7億元,增長25.2%;貿易順差收窄。對此,專家指出,1月份外貿數據遠超市場預期,表現很給力,令市場為之振奮,這體現出中國外貿向好發展的走勢。但同時,面對1月份外貿超預期的表現,我們還需保持理性,不可掉以輕心,應繼續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力,推動外貿優進優出,努力實現外貿繼續回穩向好。

  各項指標全面改善

  1月份,中國外貿延續了去年以來逐季向好的走勢,進出口雙雙實現兩位數增長,各項具體指標全面改善,實現了開門紅。據海關統計,1月份,中國一般貿易進出口1.25萬億元,增長19.9%,佔外貿總值的57.3%,較去年同期上升0.1個百分點。同期,加工貿易進出口5861.3億元,增長11.6%。

  就主要貿易夥伴來看,中國對歐美日東盟這前4大貿易夥伴的進出口均保持增長。其中,中美貿易增長超兩成。同時,1月份,民營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和國有企業等3大類企業進出口實現全面增長,分別增長21.3%、13%、36.7%。具體産品方面,機電産品、紡織服裝等傳統勞動密集型産品出口增長。服裝、紡織品等7大類勞動密集型産品合計出口2868.8億元,增長13%。

  此外,外貿出口先導指數繼續回升。海關總署綜合統計司司長黃頌平指出,1月,中國外貿出口先導指數為39,較去年12月回升1.6,初步判斷2017年二季度初中國出口壓力有望緩解。

  多重因素助推增長

  對於1月份外貿遠超預期的表現,商務部研究院區域經濟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張建平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指出,1月份外貿數據表現很給力,令市場為之振奮。

  張建平認為,之所以能實現這樣的大幅增長,主要有4方面原因:一是國際因素,全球經濟復蘇苗頭顯現,歐美市場復蘇明顯,這推動了外貿增長;二是基數效應,2016年1月外貿數據基數較低;三是季節因素,春節期間巨大的消費需求推動了進口增長;四是轉型升級因素,持續推進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了外貿結構改善,中國出口産品的競爭力正逐步增強。

  據海關介紹,1月份,中國外貿明顯增長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價格的上漲。1月份,中國出口價格、進口價格同比均大幅上漲。此外,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王軍認為,人民幣累計貶值幅度較大,對外貿的提振作用開始顯現。同時,中國去年一直力穩外貿,促進外貿轉型升級的政策效果顯現,推動1月份進出口大漲。

  未來不可掉以輕心

  雖然1月份外貿數據全面向好,但我們仍需理性、冷靜地看待這一數據,對外貿未來的發展不可掉以輕心。張建平指出,1月份外貿的超預期表現能否延續仍有待觀察,判斷外貿的整體走勢還需多結合幾個月的數據來看,不能因為1月份的數據大漲就對今年外貿過於樂觀。

  黃頌平此前表示,2017年,影響中國外貿發展的不確定因素仍然很多,支撐外貿持續向好的基礎尚不牢固。一是當前世界經濟面臨諸多新挑戰,低迷疲軟仍是世界經濟的主調;二是中國自身改革進入深水區,外貿結構轉型壓力大;三是經濟全球化進程遇阻,貿易保護主義對中國出口擴大形成制約。

  面對依然複雜嚴峻的外貿形勢,2017年,中國外貿的發展還需擺脫數字情結、速度情結,更加注重調結構。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認為,中國應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堅定不移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激發企業活力,提升中國整個經濟包括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加大創新驅動的力度和技術産品進出口的比重,使中國外貿在轉型中得到升級,更加健康地發展。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