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社會

鬧元宵 花燈俏

2017年02月12日 09:52:1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原標題:鬧元宵 花燈俏

  圖①:陳曉萍製作的傳統彩扎花燈。

  圖②:陳曉萍在綁扎花燈骨架。

  王金植攝

  圖③:朱華富在削竹篾,準備做紙馬。

  溫君凱攝

  圖④:“兩馬同春鬧元宵”燈會現場。

  資料圖片

  圖⑤:貴州黔西縣群眾參加猜燈謎活動。

  史開心攝

  圖⑥:西安大唐芙蓉園元宵燈會現場。

  本報記者 姜 峰攝

  浙江武義

  竹篾編成大紙馬

  江南的正月裏,過完立春的陽光透著溫和。在浙江省武義縣桐琴鎮文化站的一個院子裏,68歲的老篾匠朱華富正在忙活著。手上拿著篾刀,他正將一根根竹條劈成一條條窄而薄的竹篾子。只見老人的左手握緊竹條向前推送,右手拿刀勻稱地將竹條劈成兩半,然後熟練地用牙撕開拉長。一縷陽光透過高大的水杉樹溜進來,灑在老人身上,老人專心地做著手工,安靜而祥和。

  環顧四週,不大的院子裏,到處擺放著老人帶來的毛竹竿、竹篾子,還有基本成型的馬身、馬頭、馬尾。“竹篾子都是一條條自己劈的,粗了易折,細了沒筋骨!”朱華富説,製作紙馬,要先把整株毛竹削成一條條竹篾,熏曬乾後再進行編織,編成一匹駿馬的模樣,然後再進行裝裱,先貼棕樹皮,再用色紙糊,並用剪刀一道道剪出馬的毛髮……經過十多道工序,七八天時間,一隻紙馬才算完成。其中最難的是編織,讓一條條不起眼的竹篾變成一匹雄壯威武的馬,是需要一定技術的。這個手藝活看著簡單,但其中有很多講究,一定要細心、多看、多學、多動才能熟能生巧。

  桐琴鎮的“紙馬”綵燈已有700多年曆史,古代每逢元宵佳節當地家家戶戶都要製作大紙馬綵燈,寓意新年馬到成功。大紙馬的馬腳安裝4個滾動的輪子,馬背上可坐一兩名小孩,再由一人在前面拉繩子,後面一人推,使其“走動”起來。

  朱華富老人一邊飛快地用竹篾編織著馬身子,一邊跟我們講述自己和紙馬的故事。老人説,小時候,他看父親每年春節都會扎一匹高大的紙馬,等到元宵時,父親就將自己打扮一新抱到馬背上。從14歲開始,他就跟了一位竹篾師傅,到處去做活、打下手,慢慢地掌握了篾匠的各種手藝,學會了扎大紙馬這門技巧活。

  “這次是桐琴鎮非遺陳列館邀請我扎兩匹大紙馬為元宵節的巡展活動做準備,每匹都有2米高。”老人説,會這門手藝的人越來越少了,僅存的幾個會扎紙馬的匠人也都老了。

  浙江省武義縣桐琴鎮文化站老站長金作武介紹,當地民間藝人製作綵燈歷史悠久,製作傳統花燈也是遠近聞名的“非遺”技藝。近年來,武義縣通過設立專項經費、建立“非遺”陳列館、開設“非遺”課堂、為民間藝人搭建市場渠道等多種方式,讓桐琴鎮的花燈藝人能夠繼續傳承這一古老技藝,並得到更多人的關注。

  (方敏、溫君凱報道)

  福建泉州

  絲綢彩扎生肖燈

  春節剛過,走進泉州西街裴巷一間不起眼的老房子裏,陳曉萍正忙著扎制“金雞報曉”生肖花燈。

  作為彩扎藝人陳天恩的兒子,陳曉萍自7歲起學做彩扎,如今已有50多年。目前,他是泉州花燈省級“非遺”傳承人。

  “花燈承載著人們美好的願望,代代相傳至今。”陳曉萍説,做花燈、賞花燈是泉州人過元宵的情趣所在。明代謝肇淛《五雜俎》記載:“天下上元燈燭之盛,無逾閩中者。”

  泉州花燈根據製作材料的不同,分為刻紙燈、針刺燈和彩扎燈。“我們家傳承的彩扎燈主要是用綢布製作,是一種最常見的花燈,也是歷史最悠久的花燈,它常常被用作節日慶典和舞臺演出的裝飾。”陳曉萍介紹。

  彩扎花燈的製作材料主要是竹子和絲綢,花燈上的裝飾造型立體,栩栩如生。通常,花燈藝人用紙捻將竹篾先綁扎成燈的骨架,把裁好的色紙或綢布噴水繃緊粘貼在骨架上,貼上花邊,描上山水人物、花鳥魚蟲等圖案,挂上絲穗而成燈。據介紹,彩扎花燈的主要特色是框架使花燈的大小易於調節,可以滿足不同場合的需要。

  雖然常見,要做好一盞花燈卻不簡單。“好花燈最重要的是骨架造型。”陳曉萍指著半成品金雞花燈説,這花燈由許多竹編圓圈組成,圓圈有大有小,有的尖一些,有些橢圓一些,一起配合好才能造就傳神的動物造型。

  同時,好花燈還要考慮透光性。比如用紙雕的手法做亭子屋頂,以前陳曉萍只把紙片像鱗片一樣整齊地挖開,紙張一樣能透光,但是今年他製作更立體的瓦片,在透光的同時造型也更好看了。

  今年是雞年,因此,圍繞雞來構思製作的花燈也比較多。“我們在堅持傳統彩扎工藝的同時,還糅合了刻紙、針刺等技藝。”陳曉萍告訴記者,一盞普通的花燈從設計、做骨架到裝飾等要一個星期的時間,精品花燈製作時間要翻倍,春節前後這段時間是花燈藝人最忙的時候。

  (鐘自煒、王金植報道)

  ■小貼士元宵燈會

  四川自貢

  四川自貢燈會久負盛名,唐宋時當地已逐步形成新年燃燈、元宵節前後張燈結綵的習俗。自貢燈會規模宏大,成千上萬的綵燈倣若仙境,且燈組體量大,氣勢壯觀。在構思和製作工藝上,自貢綵燈也很有特點,如用瓷器食具製作燈具,是自貢綵燈一絕;用蠶繭製作的蠶繭燈、用細竹篾製作的竹編燈等,頗具地方特色和行業特色。

  福建福州

  自2002年開始的“兩馬同春鬧元宵”,由福州馬尾與臺灣馬祖共同舉辦。今年的“兩馬同春鬧元宵”,所有燈組依照“新、奇、喜”的特點,結合現代光雕技術,營造歡鬧喜慶的熱烈氛圍,形成一片壯觀多姿的彩色海洋。

  北京恭王府

  在北京市西城區的恭王府,今年舉辦的是“園林之光——元宵燈謎什剎海恭王府裏賞花燈”。在活動現場,民俗專家給大家講解民俗知識,展示的百餘盞花燈中突出12生肖以及各式宮燈,懸挂了300余條燈謎。

  西安大唐芙蓉園

  今年的大唐芙蓉園元宵燈會活動以生肖“雞(鳳)”為主題,展示了“鳳舞九天”“大吉(雞)大利”等綵燈形象。園區內主環道沿途佈置了“九曲燈陣”“張氏風箏”“陜西花饃”等燈組,遊客可以參與互動體驗,展示了陜派非物質文化元素。

  (本報記者張文、鐘自煒、王昊男、姜峰整理)

  本版製圖:沈亦伶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