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社會

一邊暢銷一邊被罵 心靈雞湯是怎麼“熬”成的

2017年02月12日 09:46:04  來源:華西都市報
字號:    

  《做到以下幾點,改變你的一生》《太可怕了,這樣的水果幹千萬別買》《學會這些,可以長命百歲》……微信雞湯文的標配,是不是很眼熟?

  “空氣流動,風的路線一萬種。人山人海,吹不來去年春風”、“雲和海分居兩地,人和人相聚別離。一個在夏天停步,另一個在秋天打探消息。一個就是喜歡,另一個覺得麻煩。總會經歷心甘情願,我知道你不怕難,只是別睡太晚”……這是微博及暢銷書中的熱門句式。

  問句優美,鋪排華麗而揉捏到位,廢話流般讓人沒有喘息空間的文藝范兒,是不是有點抵擋不住?是不是感到有一種閱讀的暢快感,心靈被按摩了?可讀了後細想,你會覺得什麼也沒讀到,言辭空轉。這是高級一點的,叫“雞湯”。

  在很多大眾型書店裏,除商務類暢銷書外,最顯眼的,莫過於那些包裝精美、風格相似的心靈雞湯書了。它們被擺放在店內最顯眼的位置,書封照片清新、文藝、講究,排版精緻。

  但如果一一翻看對比,會發現它們彼此有很多類似之處。主題、內容,所講的故事,得出結論的案例,都大同小異。他們的來處一般也很相同:網路上點擊率很高的“10萬+”熱文。這種從網路到實體出版的心靈雞湯書,往往是超級暢銷書。

  這不禁讓人很好奇:心靈雞湯書一邊被評價為文字蒼白、廉價、淺薄、矯情、浮誇、庸俗,另一邊又是暢銷的熱文;一邊大行其道,一邊又聽起來格調不高。

  這到底怎麼回事?心靈雞湯書到底是怎麼熬成的?雞湯原本不是壞東西,它可以滋補身心。給心靈熬的雞湯,什麼時候開始變味了呢?

  心靈雞湯最初是褒義

  本義為“充滿知識與感情的話語”

  現在的心靈雞湯書籍存在著種種“罪”,其實,人家一開始並不是這樣。

  10年前,心靈雞湯是絕對的褒義詞。《讀者》《格言》《意林》雜誌裏的暖心小故事,文筆簡約,故事動人,鼓動人、勸解人,柔軟、溫暖,正能量。仿佛人生一碗碗滋補雞湯,撫慰了無數中學生的心靈。

  就算在當下,如果是寫得真誠的心靈雞湯,也並非沒有翻閱的價值。雞湯文善於把很多生活上的困擾,尤其是情感案例,分析得很細。有些活生生的經驗,其實有可讀之處。甚至有對照自我,提醒反省自我的地方。

  “心靈雞湯”這個詞,在現代意義上被使用,最早可以溯源到一套叫《心靈雞湯》的系列圖書。

  1993年,美國人傑克坎菲爾德和馬克維克多漢森策劃了一套6冊的系列勵志書《心靈雞湯》:《激勵女人》《致天下有情人》《親情記錄》等。

  這些書的內容,來自全美各地的徵稿文章。語言簡短、精煉,講述充滿哲理的小故事。迄今為止,《心靈雞湯》在美國已出版了100多本,並被譯成40多種語言,在多個國家和地區出版發行,目前全球總銷量已超過8000萬冊。

  隨著該系列叢書的流行,一個詞也深入人心——心靈雞湯。

  雞湯一詞,在歐美常常被用於泛指富於營養且經濟實惠的物品,尤指滋補品。

  心靈雞湯則被《心靈雞湯》圖書的策劃人解釋為“充滿知識與感情的話語”。比喻這些小故事文章,用浸透關愛與誠摯的字句,猶如香濃滾熱的雞湯滋養饑腸一般,潤澤那些在生活風雨中被擦傷凍僵、被塵封垢污的心靈,使之回復初始的光彩和活力。

  由於《心靈雞湯》系列書特別成功,心靈雞湯成為這一類治愈係勵志類作品的代名詞。

  隨著時間的變化,社會的變遷,心靈雞湯書籍不斷被庸俗化、商業化,營養越來越稀薄,不再注重提供可靠的知識,而更多是人對脆弱心靈的討好和短暫慰藉。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受,剛看完一篇雞湯的時候,好像打了雞血:全新的人生要開始了!從明天開始,我要做一個美麗的、優雅的、勇敢的人!

  結果,過不了一星期,就故態複萌。歸根結底,那不是真正的求知之道,不是你要的東西。

  就算是熬得好的、有營養的雞湯文,雞湯文章,其終究不是文學,也代替不了文學。要形成自己的審美、生活判斷主見,不會輕易接受被灌輸,情緒被引導,避免被陷入商業賺錢的分母。

  還是少喝雞湯,尤其是拒絕偽雞湯。多看一些真正有深度的作品,閱讀一流的經典,養成一種高品質、好品位的閱讀習慣,讓心靈長出骨骼和力量來。

  入侵名家名作

  魯迅等人作品被冠上雞湯體書名

  女性傳記的書名,一直是雞湯風格書籍的重災區,讀者對此已經見慣不怪了。

  比如《一個人的繁華,兩個人的寂寞:張愛玲時光地圖》《張幼儀:愛到絕境,靈魂才會逆襲》《我貪戀這泥沼裏的溫暖:蕭紅傳》《用我一生,赴你花樣年華:周璇傳》《我的每一天,都是精彩首演:胡蝶傳》。

  如今,這股風也刮到了名家名作。《我明白你會來,所以我等》《冷眼看世界,熱心過生活》《所有的幸福,均與塵世須臾不離》《在最美的風光裏,與靈魂相伴》《人生不過如此而已》《不忘此生優雅》《腳步不能達到的遠方》……

  您能猜出它們都是哪些作家的書嗎?它們的作者分別是沈從文、魯迅、林語堂、屠格涅夫、梁實秋、周作人、雨果。

  不過,這些書不是冒名頂替,書裏的文章,都來自作家本人。比如《我明白你會來,所以我等》其實是一本沈從文的短篇小説集,收錄了《邊城》《蕭蕭》《龍朱》等代表作;《腳步不能達到的遠方》,收錄了雨果在科隆等地的遊記見聞、著名的《克倫威爾》序,以及在各種重大場合的講話。

  強行給文學名著、文化類書籍扣上文藝腔、小清新、雞湯體書名的現象,與當下圖書市場中心靈雞湯類圖書的氾濫有很大關係。新瓶裝舊酒,以重新命名的方式,吸引雞湯讀物基數龐大的需求者。

  有書評人對此現象進行了批評:讀者被書名吸引,看似是走近了名家名作,卻帶著品嘗雞湯的眼光去閱讀,其實是與名家名作離得更遠。而且造成對內容與書名的強行割裂,也是對作者、傳主的不尊重。

  一般都有套路

  先講一個故事再給一個結論

  不過,有些人也會迷惑:有些雞湯文文筆寫得不錯嘛,又撫慰心靈。

  所以,要判斷何為雞湯,需要一定的辨別力。讀多了雞湯文的讀者,不難發現,雞湯文一般都有套路。

  常見的套路是:先講一個故事,再給一個結論。在講故事的時候,為了強行推銷一個結論,故意揭示事實的某些方面,從一個有機的整體中,抽離出自己需要的部分。

  比如,在同一本書裏講了兩個故事。第一個故事:一個年輕人去某公司求職,老闆説,千萬別去推公司裏的一扇門,大家説好。然後老闆也沒解釋為什麼,説自己有點事情馬上回來,把一群人晾在那兒走了。

  一個年輕人忍不住去把門打開了,裏面一張紙條:你被錄用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凡事不能拘泥于條條框框,要敢於嘗試。

  第二個故事:一個年輕人幫一個老人看住一個什麼東西,老人説不能打開,也沒解釋為什麼,然後年輕人就老老實實沒打開。

  老人回來,對他狡黠一笑:你沒打開吧?你真是一個好青年。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人要誠信。

  所以,問題來了:到底我們什麼時候打開,什麼時候不打開?

  還有一個常見的套路是:雞湯文善於把技術性問題簡化成努力性問題。比如有人問螺絲怎麼擰不進去?正常的反應是,應該看看是什麼樣的螺絲,什麼樣的扳手,什麼樣的材質,弄清楚是什麼問題等。然後給出的答案可能是你把方向弄反了,這種材料是擰不進去的,你需要先打個洞,然後填充木材,然後才行等。

  但心靈雞湯給出的答案卻是,有人登高一呼,只要擰得努力就行了!

  雞湯文為什麼會充斥朋友圈或出版界,大行其道?被微信公眾號、自媒體大加利用,將雞湯文風格發揮到極致,以爆款文章吸粉賺廣告費?

  從本質上説,是因為受眾需求的問題。在現代匆忙的社會節奏中,人們對輕鬆閱讀很是青睞。在快餐化、碎片化閱讀的時代,雞湯文的短小、通俗,很是適合很多人的胃口。

  而且,雞湯用講故事的方式,把人們在實際生活、情感經歷中遇到的問題具象化,把高深的道理通俗化,尤其是當一個人感到迷茫,奮鬥乏力,或感情不順心如意時,一碗看起來柔軟可親,貌似溫暖,充滿正能量的雞湯,會鼓勵他積極向上,讓他有直面艱難的勇氣,重獲信心和希望。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張傑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