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項世界第一!非遺“活”在當下 更“煥”新前行
談到非遺,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一碗家鄉老字號的風味面條、節慶時延續祖輩傳承的民俗禮儀、旅途中親手制作的扎染手作——這些融入我們日常生活的場景,都是對非遺最好的傳承。文化和旅遊部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十四五”時期,我國非遺保護成果突出,公布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325項,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項目達到44項,數量居世界第一。
中國44項世界非遺位居第一,意味著什麼?
我想,與靜態的、需要被原樣保存的文物古跡不同,非遺最核心的特質是“活態性”,是我們正在經歷的“生活本身”。近年來,“文博熱”“文創熱”“非遺熱”持續升溫、蔚然成風。從博物館內排起長隊打卡的文物古跡,到融入日常生活的“中式審美”穿搭與文創產品,傳統文化正以多元形態走進大眾視野。值得關注的是,非遺文化更在時代浪潮中拓展出多重價值,比如悠揚空靈的侗族大歌亮相《哪吒之魔童鬧海》,傳統韻律與現代影視藝術碰撞出獨特魅力,既讓千年文脈在當下煥發蓬勃生機,更凝聚成億萬國人心中鮮活的文化共鳴。
這股浸潤生活的文化熱潮,你我或許都曾親身參與,也在潛移默化中深切感受。前幾年,我去雲南採訪時,見到有設計師把油紙傘做成創意燈罩,覺得很有意思,既保留了非遺的匠心神韻,又賦予其實用價值。這也讓我感悟到,傳統技藝是在創新中找到存續之道,展現出文明傳承的本質。這份傳承,始終關乎“從何處來、向何處去”。“從何處來”是對文化根脈的敬畏與堅守,是對先輩智慧的賡續與銘記,“向何處去”則是對時代脈搏的精準把握。
如今,物質的富足不僅賦予了人們生活的底氣,更喚醒大眾對文化認同的深層渴求,為這份傳承注入前所未有的活力。譬如,人們都很熟悉的端午節,起初是為了禳災驅疫。如今這雖已不是主要訴求,但劃龍舟、插艾草等民俗活動,仍是現代人表達美好心願、激揚奮進力量的重要方式。另據媒體報道,前兩年,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向聯合國安理會成員國常駐代表贈送魯班鎖,以此為喻:魯班鎖就像和平一樣,拆開容易組裝難,破壞容易重建難。拆與裝之間,彰顯中國智慧,也受到了國際社會的關注。
可見,“非遺”塑造了我們的生活,也定義了我們的文化身份。因此,“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深入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推動文化遺產係統性保護和統一監管督察”,讓“從哪里來”的根基愈發堅實,“到哪里去”的方向愈發清晰。未來,相信我們的非遺定將解鎖更多貼近時代、貼近大眾的全新打開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