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深入推進數字中國建設(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

2025-11-27 11:00: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指出,深入推進數字中國建設。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要戰略部署,為“十五五”和今後一個時期數字中國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行動指南。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會,切實把數字中國建設的各項重大決策部署落到實處。

  一、深刻認識數字中國建設的重大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洞察數字時代發展大勢和科技創新趨勢,就建設數字中國提出一係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作出一係列戰略部署,推動數字中國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和顯著成效。數字中國建設充分體現了黨中央總攬全局、把握大勢的戰略遠見,為我國在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指明了方向。

  (一)數字中國建設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構築國際競爭新優勢、贏得大國博弈的重要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當今時代,數字技術、數字經濟是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先機,是新一輪國際競爭重點領域,我們一定要抓住先機、搶佔未來發展制高點。”歷史經驗表明,誰能在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搶佔先機,誰就能掌握發展主動權。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突破,圍繞數據要素和人工智能的大國博弈愈演愈烈,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明顯上升,數字技術成為變革的核心驅動力。數字中國建設為數字技術發展提供了廣闊的應用場景、豐富的數據資源、完善的政策支持和良好的創新生態,推動我國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贏得主動、構築國際競爭新優勢。

  (二)數字中國建設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數字中國建設成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數字技術具有高創新性、強滲透性、廣覆蓋性的顯著特徵,是推動社會生產方式變革、生產關係再造、經濟結構重塑、生活方式巨變的先導力量,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數字中國建設通過推動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顯著提升社會整體生產力水平,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為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堅實支撐、注入強大動能,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三)數字中國建設是深化國際交流合作、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然選擇。全球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快速發展既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也面臨著數字鴻溝擴大、網絡安全風險上升、規則體係不健全等突出挑戰。我國擁有超大的規模優勢、領先的技術設施和豐富的應用場景,在數字化發展過程中不斷孕育創新的理念、技術和模式,為全球應對共同的數字化挑戰提供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建設數字中國,打造開放共贏的數字領域國際合作格局,彰顯了中國主動順應全球數字化浪潮、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的大國擔當。

  二、數字中國建設取得的重大成就和當前面臨的主要挑戰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牢牢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機遇,全面深化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加快數字化綠色化協同轉型發展,推動數字中國建設取得顯著成就。

  (一)數字技術創新取得新突破。數字領域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缺芯少魂”等突出問題逐步解決,人工智能綜合實力實現整體性、係統性躍升。“東數西算”成為國家重大生產力布局的戰略工程,算力和數據基礎設施加快布局,在規模、技術等方面實現長足發展。

  (二)數字經濟發展動能更加強勁。實體經濟和數字技術融合程度顯著加深,智能化轉變、數字化改造加速推進,數據產業逐步壯大,全國一體化數據市場正在加快構建。數據基礎制度不斷完善,深入開展數據應用示范場景建設,數據要素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日益凸顯。

  (三)數字公共服務更加可感可及。數字技術顯著提升公共服務的可及性和公平普惠水平,教育、醫療、社保、養老等數字化水平不斷提升。數字化打破了傳統公共服務中的“流程壁壘”、“數據壁壘”,越來越多的事項實現“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四)數字領域國際合作取得顯著成效。積極提出數字經濟“中國主張”,與26個國家簽署數字經濟合作諒解備忘錄,“絲路電商”夥伴國增加到36個。加強數字基礎設施、數據規則標準、數字經濟人才的國際合作,數字領域國際交流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

  同時也要看到,數字中國建設仍面臨著風險挑戰和困難。我國數字產業總體上大而不強,技術原創供給能力有待提升,算力布局亟待優化,數據交易共享與跨境流通帶來新的安全風險,適應數智技術發展的倫理規范和治理體係仍需完善。

  三、深入推進數字中國建設的重點任務

  (一)健全數據要素基礎制度,建設全國一體化數據市場。一是健全數據要素基礎制度。建立保障權益、合規使用的數據產權制度,完善持有權、使用權、經營權的制度框架。完善數據要素流通交易制度和收益分配制度,界定不同參與方在數據流通過程中的權利和責任,進一步激發經營主體的參與活力。二是優化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加快培育全國一體化數據市場,規范數據流通交易行為,降低流通交易成本,提高流通交易效率。探索建立數據市場治理體係,構建涵蓋數據供給、產權登記、評估定價、流通交易、合規治理等環節的全鏈條產業生態,形成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收益的分配機制。三是深化數據資源開發利用。圍繞重點領域,建設一批國家級的基礎數據庫和主題數據庫,為科學研究、產業發展和社會治理提供數據支撐。加強公共數據資源的匯聚和治理,深入推進“數據要素×”行動,推動建立企業行業數據共享平臺,促進產業鏈上下遊的數據流通。

  (二)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一是深入實施產業數字化轉型。推進重點產業鏈“鏈式”轉型,推動上下遊企業的數字化協同改造。培育推廣規模化定制、網絡化協同新模式,加快推進農業、工業、服務業等領域的數字化轉型,推動產業迭代升級和提質增效。二是培育國際一流數字產業集群。根據不同地區的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建設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重點培育國際一流數字標桿企業,促進相關企業“串珠成鏈”,形成全方位協同的利益共同體,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集群品牌。推動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建設數字技術產業創新平臺,構建高效鏈接、多方協同、競合共生的產業生態。三是實施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工程。面向重點行業領域,加快工業互聯網建設應用,擴大工業感知網絡覆蓋,打造海量物聯接入能力。推動工業互聯網與5G—A、確定性網絡、區塊鏈、邊緣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融合創新,加快實現工業數據的匯聚、分析和應用。推動工業互聯網標識體係建設和標準規范制定,加快典型應用場景推廣,提升工業互聯網的行業賦能能力。四是推動平臺經濟創新和健康發展。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平臺業務融合,促進商業模式、服務形態和價值創造方式的創新發展。支持平臺企業依托市場、數據優勢,賦能生產制造環節,加強平臺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完善平臺經濟監管體係,創新監管方式,加強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監管,營造鼓勵創新、公平競爭、規范有序的市場環境。

  (三)加快人工智能等數智技術創新,強化算力算法數據供給。一是構建係統完備的數智技術創新體係。面向數字中國建設重大需求,著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圍繞集成電路、基礎軟硬件、新一代信息技術、量子科技、類腦計算等領域,強化自主技術供給,加快鍛造長板、補齊短板,形成安全可靠、係統完備的數智技術創新體係。二是突破人工智能基礎理論和核心技術。加強人工智能基礎理論研究,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算法框架,提升大模型訓練效率和性能。支持人工智能開源社區發展,發展人工智能開發平臺和工具集,營造良好的開源創新環境。突破人工智能高端芯片的設計、制造關鍵技術,開發自主可控的芯片架構和工藝。三是強化人工智能算力、算法、數據等高效供給。構建多元異構、高效調度、綠色安全的高質量算力供給體係,加強算力資源的統籌調度和智能管理,引導人工智能計算需求向算力樞紐節點合理布局。搶佔大模型產業應用制高點,針對不同行業的特定需求,打造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行業專用大模型典型示范。圍繞重點行業,分批構建高質量訓練數據集,提升數據質量。

  (四)全面實施“人工智能+”行動,全方位賦能千行百業。一是強化示范引領,支持人工智能落地。推動人工智能引領科研范式變革,強化人工智能與多學科交叉融合研究,發展面向科研的人工智能輔助平臺。加快人工智能從概念創新向工程化產業化落地,將技術勢能轉化為產業動能,推動人工智能向更廣和更深發展,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工智能產業。二是推進人工智能規模化商業化應用。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戰略意義強、經濟收益高、民生關聯緊的高價值場景,加強人工智能與產業需求的精準對接融合,賦能千行百業提質增效。通過各領域的豐富場景和海量數據,推動人工智能引領生產方式、商業模式、消費模式全面變革。三是加強人工智能同產業發展、文化建設、民生保障、社會治理相結合。推動工業全要素智能聯動,加快農業數智化轉型升級,大力發展智能制造和智慧農業。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智能化水平,豐富文化產品供給。發展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慧養老等,全面提升公共服務水平,讓全體人民共享數字發展成果。運用人工智能提升城市管理的精細化智能化水平,加快人工智能產品和服務向鄉村延伸,推動城鄉智能普惠。

  (五)統籌發展和安全,構築數字中國建設安全屏障。一是提升安全防護能力。確保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安全穩定運行,深化網絡安全等級保護制度。加強網絡安全監測預警,提升對網絡安全事件的快速響應和協同處置能力。二是強化數據安全保障。建立健全數據分類分級保護制度,採取差異化的保護措施。加強數據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確保數據在各個環節的安全。加強個人信息保護,切實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加強數據跨境流動的安全管理,建立數據跨境流動的“白名單”制度,防范數據外泄風險。三是加強安全技術供給。發展零信任安全架構、隱私計算、量子密鑰分發等數字安全新技術,推動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興技術與安全技術融合發展。培育壯大網絡安全和數據安全產業,鼓勵企業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網絡安全、數據安全產品和服務。

  四、切實把數字中國建設決策部署落到實處

  建設數字中國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戰略任務。要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切實把黨的領導貫穿到數字中國建設的全過程各方面,加強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健全數字中國建設統籌協調機制,統籌推進數字中國建設重大機制創新、重大戰略落地實施。

  (一)優化數字經濟發展環境。深化數字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改革,建立健全數字治理法律制度,探索數據資產化、數字信用等制度創新。構建中國特色人工智能治理體係,完善人工智能技術研發、應用和監管的法律法規。深化數字化標準規范體係建設,促進數字領域標準統一,完善基礎通用標準、數字基礎設施建設規范標準、數據開放利用標準、數字化融合應用標準等標準體係。

  (二)培養高水平數字人才隊伍。打造更多國際科學合作研究平臺,完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端人才引進制度體係,吸引全球頂尖科學家來華開展科學研究工作,打造全球數字人才高地。支持產學研協同攻關,通過校企合作、共建學院或聯合實驗室等方式,在數字前沿領域培養卓越工程師和核心技術人才,形成貫穿產業鏈條的工程科技人才隊伍。建立適應科技發展規律和國家重大需求的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鼓勵高校在數字技術關鍵領域設置新興專業,培養創新型、應用型、復合型人才。

  (三)積極參與數字治理與國際合作。主動布局和利用國際創新資源,開展雙多邊數字經濟治理合作,推動更開放、包容、務實的國際科技交流合作。積極參與數字技術的國際治理,平衡技術創新與風險防范,推動國際規則和數字技術標準制定,全面提升我國數字治理的國際化水平和影響力。以建立利益共同體為合作目標,拓展全球技術經濟產業合作,發展壯大互惠互利的國際合作網絡。加快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數字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高質量共建“數字絲綢之路”,鼓勵數字經濟企業“走出去”,深度融入全球數字化發展生態。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