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一座橋改變的村莊 如今有了“幸福的煩惱”
“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要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動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如今,數字技術正悄然喚醒鄉村“沉睡”的生態資源。
雲霧繚繞的北盤江大峽谷中,傳統的布依族村落花江村迎來了一位“新鄰居”——世界第一高橋花江峽谷大橋。寂靜山村與超級工程的相遇會帶來怎樣的變化?走進貴州貞豐縣的花江村,看一座橋如何改變一個村莊。
小山村“遇見”大橋 “橋”見新路的花江村
“我們世界第一高橋水墨燈光秀開始了,給大家帶來第一視角的震撼直播現場。”貞豐縣花江村短視頻博主林國權在直播中介紹道。

這位“新鄰居”的來頭可不小——花江峽谷大橋全長1425米,橋面距江面垂直高度達625米,是全球同類型橋梁中最高、跨度最寬的超級工程。村民口中的“橫豎都是第一”既指工程紀錄,更意味著它正悄然改寫村莊的未來。
記者採訪時,還沒進村,就遇上了堵車。一邊是外地來的旅遊大巴,一邊是村民自家的小轎車,在並不寬的路上排成長隊。

總臺央視記者蔣樹林介紹,花江村是傳統的村落,因這座大橋的建成,村里增添了不少現代化設施,農家樂也通了5G。記者在沿途遇到了許多遊客,他們一邊拍照打卡,一邊通過手機分享所見所得。

貞豐縣花江村村民梁德權:我之前在浙江打工,現在橋修了路通了,村里變化真的很大,打算回來開個農家樂,肯定不比在外面差。

一座橋打通了出山的道路,也打開了村民們發展的思路。採訪中記者發現,橋帶給花江村的不只有熱鬧和流量,更有實實在在的挑戰,甚至是一種“幸福的煩惱”。
“橋”見新路的花江村有了“幸福的煩惱”
花江村的“幸福煩惱”是什麼?
花江村是貴州省貞豐縣最偏遠的村莊之一,地處石漠化山區,山多土少、土地貧瘠,長期制約著當地的發展。過去的五年,這個小山村將閒置空地整合,建起了200多個小花園、小菜園和小果園,打造鄉村微景觀,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民宿主理人林國權的26間房幾乎天天滿房,訂單已排到春節以後。為了增加房源,林國權租下了親戚家的老房,同時還計劃對民宿進行全面提質升級。“客人提的意見很具體,比如房間會斷網、網會卡,沒有網絡電視,不想用公共廁所,飯菜偏辣,等等;這些都說明我們的服務還有待提升,現在正忙著改進。”
火爆的生意帶來了“幸福的煩惱”,這也成為村里提升服務的新課題。90後的花江村黨支部書記唐銀這些天忙得腳不沾地,帶著村“兩委”班子挨家挨戶走訪,把遊客和商戶反映的問題一一記在臺賬上。

貞豐縣花江村黨支部書記唐銀:大橋開通前,大概節假日才有遊客來,大橋開通後,現在基本上每天都有兩三百人到我們這個寨子旅遊參觀。對于我們村幹部來說,這帶來了一個很大的挑戰,如何把遊客留下來,如何讓老百姓能掙到錢。
為了解決大家普遍反映的網絡問題,花江村建起了數智鄉村平臺,平臺上不僅有覆蓋全村的監控係統,通過大屏幕還能看到村口的車流量、民宿入住率等數據。

有了網絡,80多歲的阿婆王清風開啟了“觸網”新體驗,網上直播繡鞋墊和紡布蠟染。而更多年輕人也在這里找到了“試一試、闖一闖”的底氣。楊帆曾是為修橋隊跑腿送貨的供應商,橋通前,他嗅到商機,在村口開了第一家茶館,如今茶館的生意越來越紅火,他也有了新的想法:“嘗試著把直播融入到茶館場景里面”。

目前,大橋項目已帶動花江村及周邊140多名脫貧群眾實現就近務工,人均務工收入超過3000元。
貞豐縣平街鄉黨務政務服務中心副主任李小穩:停車場年底建成之後,將可以停五六百輛車。此外,我們也在建設村莊道路、安裝路燈、安裝指示牌等,進一步提升基礎設施,提升遊客的遊玩體驗。
花江村:從“橋旅融合”到“數字闖路”
橋上的風景和村子里變化還不斷迎來更多“流量”。“流量”能不能變“存量”和“增量”?又給花江村創造出哪些發展機遇?
山地徒步領隊小陶是一名英文向導,也是專業的戶外山地向導。這座橋連通了花江村與外界——越來越多的本地年輕人像小陶一樣成為戶外向導,帶領各國遊客穿越貴州的青山綠水。

橋梁跨越空間,數據聯通未來。在貴州的千山萬壑之間,5G基站與橋梁同步建設,信號與道路同步延伸。村民在家能用手機看世界,遊客進山不發愁“失聯”。就在這個月,“霞客之路”首屆山地徒步大賽落戶貴州,並且把花江村作為八個賽點之一。

貴州“霞客之路”首屆山地徒步大賽領隊韋治東:太值得了,花江村是戶外、高橋與人文的結合體。通過App能看到,這個小點代表我,其他藍點是我的隊員。要是沒有定位功能,我的隊友今天很可能就“走丟”了。這個App不光能定位找人,還會實時更新組委會提供的電子地圖、路書,以及沿途補給點位置、岔路口風險提示等信息。

像花江村這樣,當前貴州已經有1.6萬多個行政村擁有了“數字身份證”,並深度“上網通網”,轉換成消費動力、經濟增量:村超、村BA、村T等貴州“村字號”係列文旅體IP火爆出圈,累計吸引超2200億人次關注,帶來300多億元的旅遊綜合收入。“數字闖路”,貴州的探索仍在繼續。讓大數據、算力更深入地融入實體經濟、鄉村振興和政府治理,把數據用活,讓算力變現。
在中國移動貴州指揮調度中心,總臺央視記者蔣樹林通過數字大屏上了解到,貴州已經提前一年完成了“十四五”建設目標,全省的所有行政村已經村村通了5G信號,信息高速公路越織越密。在未來的“十五五”期間,借助國家的“兩重”“兩新”政策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貴州移動高級智算工程師李金輝:目前我們已承載超過4萬臺服務器,通過這些綠色能源還有國產化算力應用,實現了算力像水電一樣即取即用,服務覆蓋了全國超37個核心城市。

貴州省大數據局副局長江陽:在未來,貴州一定能夠以算力和數據為根,生長出一棵參天的數字經濟大樹。歡迎全國各地的朋友都來貴州,品嘗我們的“數字經濟”果實,欣賞多彩美麗的貴州。
花江村:把“規劃圖”變成“實景畫”
花江村的探索正為貴州的山區鄉村打開一扇新的發展窗口。而對于即將到來的“十五五”,大夥兒也有著真切的期待。

貞豐縣花江村村民梁祖遠:我希望我的孩子回到家鄉做事,把我們花江村建設得更美好、更漂亮!

山地徒步向導馮高升:我希望村里可以有個培訓站,可以教我們應急救援技能和外語。也許以後我們這里還可以舉辦攀岩的世界比賽。

貞豐縣花江村村民梁小克:我也在想能不能在村里弄一個“蠟染工坊”?我們布依族的蠟染、刺繡都是以花蟲鳥獸為主,體現對自然的熱愛,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貞豐縣花江村茶館主理人楊帆:我最大的願望是通過直播能夠帶動很多的遊客到花江村旅遊,把貴州的茶葉、美食這些產品推薦出去,帶動周邊的老百姓和我們一塊吃上旅遊飯。
[ 責編:徐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