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瞭望堶四川文旅產業建圈強鏈

2025-11-24 20:17:00
來源:新華社客戶端
字號

  ◇以超級IP為價值錨點,通過“IP矩陣化運營+科技場景化賦能”,推動文旅項目從單點爆款向集群效應升級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董小紅 吳曉穎?余里

  

  成都交子大道與益州大道交會處的哪吒主題雕塑群吸引市民打卡(2025 年 2 月 2 日攝)胡大田攝

  從大熊貓IP“萌力”出圈到光霧山紅葉“科技長紅”,從夜遊錦江“穿越盛唐”到三星堆“數字重生”……天府之國正以“超級IP”融合轉化為核心邏輯,促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

  四川具備全國數量最多、類型最全、規模最大、品質最高的文旅資源,並持續探索相關發展路徑。2025年6月通過的《中共四川省委關于推進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做大做強文化旅遊業的決定》提出,全力打造“錦繡天府·安逸四川”文旅品牌,推進文旅產業全域全業態發展,提升文旅服務品質和消費體驗。

  近年來,四川係統謀劃並推進文旅融合,將文化旅遊產業納入“建圈強鏈”的15個重點產業鏈之一,通過項目推進、企業培育、政策支持等措施,推動文旅產業全鏈條發展,促進文旅融合由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躍升,為全國文旅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可復制的“四川經驗”。

  打造產業鏈核心載體

  項目是產業鏈的“骨架”。四川以超級IP為價值錨點,通過“IP矩陣化運營+科技場景化賦能”,推動文旅項目從單點爆款向集群效應升級,實現產業鏈各環節的價值串聯。

  對外地遊客來說,赴蓉旅遊第一站往往是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全球頂流大熊貓“花花”的家就在這里,作為熊貓文化核心承載地,這里每年吸引遊客千萬人次。

  圍繞大熊貓IP,從“花花”的“文旅局長”身份破圈,到天府國際機場12米高熊貓雕塑、IFS爬牆熊貓構成的“三點一線”城市地標,再到串聯全省熊貓棲息地的“熊貓家園主題遊線”,四川構建起“吃住行遊購娛”一體化的熊貓觀光網絡,並由此延伸出蓬勃的文創產業:從雕塑、繪畫到手辦、潮玩,從美食、建築到非遺藝術,從音樂、影視到動漫、手遊……創意無窮的熊貓形象,充分展示了四川對這一超級IP的轉化能力。

  四川突破傳統“景點引流”模式,形成以大熊貓、古蜀文明、自然景觀為核心的IP矩陣生態。在四川省大熊貓國家公園文化創意創新聯盟秘書長楊蛟看來,這種矩陣化運營“不僅放大了IP影響力,更實現了‘一個IP帶動全域’”。成都使用大熊貓文化符號的企業超1萬家,2024年“熊貓家園·大熊貓文化創意大賽”吸引1.3萬件國際作品參賽,預計創意轉化價值突破10億元。

  2025年11月20日至22日,2025全球熊貓夥伴大會在成都舉行,連續2年在蓉城舉行國際性會議,通過跨國界、跨時空、跨文明的對話交往合作,助力熊貓夥伴同向而行,推動更多全球合作落地。

  IP矩陣的多元布局中,光霧山紅葉IP的升級頗為亮眼。從“亞洲最長紅地毯”的季節性觀光符號,到結合冰雪旅遊、鄉村體驗的“全時文旅品牌”,再到引入低空飛行、機器人手作坊等新業態,光霧山紅葉已從自然景觀延伸為“生態+科技+鄉村”的融合載體。

  四川以科技賦能文旅,通過“虛擬+現實”場景融合、“文旅+百業”跨界創新,讓IP體驗從被動觀賞變為主動參與,多維放大產業鏈價值。

  光霧山紅葉節通過“自然景觀+科技互動”提升體驗感,遊客可與跳舞機器人共舞、用AI設備生成專屬紅葉影像、穿戴智能外骨骼輔助登山,科技讓“靜態紅葉”變為“動態交互”,有效破解季節性依賴難題。2025年紅葉節期間日均接待遊客近2萬人次。

  科技賦能更催生“演藝經濟”“票根經濟”“數字文創”等新業態,推動IP價值從“空間消費”向“時間消費”拓展。

  “看完球去吃個飯能打折,買杯飲料也有折扣,實惠。”在鳳凰山體育場看完比賽後,市民劉先生憑票根享受了用餐打折、免費體驗等優惠。今年1至9月,四川全省共舉辦5000人以上大型演出110場,吸引觀眾210萬人次,實現票房收入14.6億元,帶動綜合消費約100億元;紅原雅克音樂節、大涼山國際戲劇節等IP活動帶動當地旅遊收入增長30%以上;“票根經濟”更成為消費新引擎——成都推出覆蓋六大類44項憑證的“票根優惠打卡地圖”,拉動暑期100個新消費場景落地。

  構建產業鏈生態主體

  企業是產業鏈的“細胞”。四川聚焦“鏈主引領、集群集聚”雙輪驅動,推動優質企業向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躍升,構建起龍頭引領、中小協同的文旅產業生態主體,為產業鏈全鏈條發展注入核心動能。

  夜幕降臨,“夜遊錦江”的烏篷船緩緩行駛于江面,“煙火錦江三千年”的獨特韻味躍然眼前。“以為只是坐船遊江,沒想到戴上眼鏡能看到如此生動的盛唐景象。”剛體驗完數字遊船項目,遊客陳龍讚不絕口。

  成都文旅集團“夜遊錦江”項目營銷負責人楊苛介紹,數字遊船運用混合現實(MR)技術,遊客戴上特制眼鏡即可“穿越”回盛唐,江面倒映錦官城城樓,仙鶴與鳳凰在虛實交織的天空翱翔,遊客還可與“市集人物”互動。這種“科技+文化”的場景創新,使“夜遊錦江”2025年截至9月初接待量達290萬人次,實現營業收入2488萬元。

  圍繞IP開發、場景運營、文創轉化等關鍵環節,四川重點培育具有產業鏈主導力的鏈主企業,以頭部力量串聯上下遊資源,形成以點帶鏈、以鏈促面的發展格局。成都文旅集團作為“夜遊錦江”“熊貓基地”等核心項目的運營主體,通過場景創新與全鏈條布局,帶動上下遊企業超200家,形成“IP策劃—場景打造—市場運營”的全鏈條能力。

  另一鏈主企業可可豆動畫,則以內容創作撬動產業協同。位于成都高新區,可可豆動畫憑借《哪吒之魔童鬧海》等爆款IP,在方圓百米內聚集大批影視動畫公司,形成“一杯咖啡距離”的上下遊聯動網絡——從劇本創作、動畫制作到後期發行,各環節企業高效協作,顯著降低制作成本,更促進創意碰撞與技術交流,帶動區域數字文創產業規模提升。

  在鏈主企業引領下,成都高新區推動文旅產業向集群化、生態化發展,打造全鏈條產業生態。這里聚集了6000余家數字文創企業,形成密度高、協同強的“熱帶雨林式”集群:既有可可豆動畫、艾爾平方等頭部企業,也有專注熊貓IP潮玩的“萌想星球”、深耕古蜀文明數字內容的“三星堆數字文化”等細分領域中小微企業。

  為支撐集群發展,成都高新區創新“文創產業園+孵化器”模式,為企業提供辦公場地、技術支持、融資對接等一站式服務,讓創意從“想法”快速轉化為“產品”。同時,依托成都全國首個版權示范城市優勢,構建“徵集—保護—轉化”三環節聯動機制:通過“熊貓家園·大熊貓文化創意大賽”“光霧山紅葉設計周”等活動集聚全球創意;借助成都數字版權綜合服務平臺完成IP確權;建立“IP素材庫+企業對接+市場孵化”機制,推動IP從“作品”變為“商品”。

  以2024年熊貓文創大賽為例,共吸引1.3萬件國際作品,實現8417件作品版權登記。熊貓家園文創運營團隊已對接30余家意向合作機構,加速創意成果落地。

  鏈主引領與集群集聚的深度融合,推動四川文旅產業釋放強勁動能。2024年,全省文化產業新業態特徵明顯的行業小類實現營業收入1712.5億元,同比增長19.1%,高于全國9.3個百分點,對全省規上文化企業營收增長貢獻率達64.1%。

  搭建產業鏈保障體係

  政策是產業鏈發展的“指揮棒”。四川以“省級統籌、市縣聯動”的政策體係為文旅產業鏈強基固本,既明確方向引領,又提供精準支持,確保產業鏈各環節高效協同。

  作為全國率先完成文旅產業鏈係統性布局的省份,四川將文旅產業鏈納入“建圈強鏈”重點產業鏈,加快出臺支持文旅深度融合發展、做大做強文化旅遊業的一攬子政策措施,著力構建“全域全業態全鏈條”的文旅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在市級層面,2022年成都發布數字文創產業“十四五”規劃,明確“從盆地到高地”的發展目標;2024年推出城市文創IP矩陣平臺,將分散的文化符號整合為“成都可愛”(萌係IP)、“成都傳奇”(歷史IP)、“成都錦繡”(非遺IP)三大序列,實現IP資源係統化整合。

  為破解產業鏈發展中的資金、要素瓶頸,四川推出“政策激勵創意、創意反哺產業”的正向循環機制。

  金融賦能上,創新“文創貸”“文旅貸”等127種特色金融產品,投放貸款超1288億元;設立40個文旅特色支行,為中小文創企業提供低息貸款,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資金支持上,實施重大文藝項目扶持和精品獎勵等辦法,設立每年超10億元文旅專項資金,對《熊貓》音樂劇、“夜遊錦江”等重點IP項目給予創作補貼;

  服務效能上,以“放管服”改革持續釋放演藝經濟活力,著力推動審批“極速通關”,建立文旅、公安、消防等部門聯動審批機制,大型演出審批時限壓縮至3∼5個工作日,審批效率提升60%;

  要素保障上,建立文化旅遊產業鏈專班,統籌解決IP開發中的土地、人才、資金問題。“將文旅產業納入重點產業鏈整體謀劃,是推動成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又一舉措。”成都文化旅遊產業鏈專班相關負責人介紹,立足文旅資源稟賦和產業發展基礎,化點成珠、串珠成鏈、集鏈成群,通過產業鏈建設,能夠有效推進產業擴大規模、提質升級,形成高質量發展的生態體係。

  通過“建圈強鏈”政策保障,四川文旅產業鏈實現規模與質量雙提升。今年上半年,四川規上文化企業達到3108家,資產規模首次破萬億,實現營業收入近2800億元,同比增長8.2%,居全國第6位。

  未來,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深化,四川將進一步打破“地域牆”,推動“三國文化”“白酒金三角”等跨區域IP聯動,讓巴蜀文化在IP融合中綻放時代新光彩,為建設世界重要旅遊目的地寫下生動注腳。

  (《瞭望》2025年第47期)

[責任編輯:李響]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