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民生提質,幸福升級


人民至上,民生為大。“十四五”期間,本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聚焦“七有”“五性”,在高質量發展中不斷築牢民生根基;接續推進,扎扎實實辦好每一件民生實事;有呼必應,以“一條熱線”撬動超大城市治理改革,真正解決群眾“急難愁盼”,讓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聚焦“七有”“五性”,築牢民生根基

住宅樓加裝電梯。
“患者出現肺炎合並Ⅱ型呼吸衰竭,立即啟動綠色通道!”溫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緊急呼叫,拉開海淀醫院醫聯體生死救援序幕。依托標準化轉診機制,患者快速上轉至海淀醫院,醫院的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提前響應、無縫接收。患者得到及時救治,病情穩定後又有序下轉社區接受後續康復。
小病在社區,大病到醫院,康復回社區。“十四五”期間,全市建成62個綜合醫聯體、122個市級專科醫聯體,新建14個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以分級診療服務網絡解決百姓“病有所醫”需求。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十四五”時期,本市聚焦群眾“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七有”要求和“便利性、宜居性、安全性、公正性、多樣性”的“五性”需求,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智能機器人與師生共迎新學期。
主動適應學齡人口變化趨勢,通過新建、改擴建等方式,持續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新增中小學學位超過15萬個。全市集團化辦學覆蓋率達70%、學區覆蓋率超90%,適齡兒童入園率、普惠園覆蓋率均達94%以上,更好滿足市民對“上好學”“上好園”的期待。
實施健康優先發展戰略,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2024年居民人均期望壽命83.93歲,常住孕產婦死亡率和嬰兒死亡率分別為0.69/10萬和1.35㏑,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醫保目錄內藥品總數由“十三五”末2800種增至3159種,1252種乙類藥品在社區定點醫療機構按甲類報銷,570種“雙通道”國談藥可用可及。
將就業作為民生頭等大事,全力穩定和擴大就業,出臺實施一係列促進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政策措施,累計幫扶76.9萬就業困難人員就業,67.4萬農村勞動力實現就業參保,保持“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城鎮調查失業率均值4.3%。
加強“老老人”服務保障,建設家庭養老床位,發展養老助餐點,推動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與社區養老服務資源融合,滿足“老老人”居家長期照護、助餐、助醫等基本生活需求。實施困難老年人養老服務補貼、失能老年人護理補貼、高齡老年人津貼,惠及127.3萬老年人,取消失能老年人護理補貼消費限制,讓失能老年人及其家庭擁有更多的消費選擇。推出北京養老服務網和小程序,讓養老服務“觸手可及”,有效實現了養老服務的供需對接。
讓安居更宜居,全市累計建設籌集保障房67萬余套(間)、竣工43萬套(間);已累計實施市屬老舊小區改造7800萬平方米,啟動實施危舊房改建104萬平方米;累計完成加裝電梯3391部,電梯更新獲國債資金支持1.1萬余臺。
……
天下為公,民為邦本。“十四五”期間,本市民生投入佔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始終保持在八成以上,資金更多、更直接地用到了老百姓身上,讓民生保障根基築得更加牢固。
民生實事接續推進,加深“幸福底色”

養老驛站老年餐桌向全民開放。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本市每年推進實施一批重要民生實事項目,讓民生保障的“幸福底色”愈發濃厚。
“十四五”期間,本市正式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常住老年人口突破500萬。民生實事聚焦“老老人”,一步一個臺階夯實民生基礎。2021年,解決老年人“急難愁盼”,加快養老助餐點全覆蓋;2022年,在西城區廣內街道推出首個創新完善養老服務模式試點;2023年,新建養老家庭照護床位5702張,新增養老助餐點243個,新建農村鄰里互助養老服務點232個;2024年,著力建設區域養老服務中心,首個點位在海淀區紫竹院街道落地;2025年,繼續新建50家區域養老服務中心,逐步實現城區街道全覆蓋。
在延續民生“老實事”的同時,本市也始終關注群眾的“新需求”,每年都會新增一批貼合時代發展的民生項目,讓保障范圍不斷拓展。以2025年34項重要民生實事項目為例,其中延續的內容佔比55%,新增的內容佔比45%。例如針對“小小孩”多元化托育需求,本市提出通過幼兒園辦托、專業機構托育、社區嵌入式托育、單位辦托等提供全日托、半日托、計時托、臨時托服務。
一項項民生實事的落地,投射到個體上是一個個充滿溫情的民生故事。
譚阿姨老兩口退休後,在和平里街道養老服務中心找到了新的生活樂趣。每天來這里就餐、聽講座、參加活動,成了他們的日常。譚阿姨笑著說:“我們都是這里老年大學的學員,是老年大學讓我們重新回歸社會,倣佛又年輕了一樣。”和平里街道養老服務中心是區域養老服務中心建設的縮影。這里不僅有社區餐廳、老年學堂、康養娛樂等服務,還能統籌調度,滿足社區老年人的多重需求。
“歸集發布不少于10萬個高校畢業生就業崗位”是2025年實事項目之一。人力社保部門在海量崗位供給的同時,還對畢業生提供精準幫扶。懷柔區護理專業畢業生秦紫涵,獲區人社局國家級職業指導師王艷一對一指導及多次崗位推薦,最終成功入職一家體檢中心;2024屆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生楊雨珊,因幼教行業收縮未就業,通過人社部門見習政策進入順義區公服中心見習,每月3000元的補助緩解生活壓力,技能提升也讓她對求職更有信心。
實事項目久久為功扎實推進,讓老百姓對民生改善可感可及,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升。
“中國最暖熱線”解決百姓“急難愁盼”

12345市民熱線中心。
11月15日,接訴即辦主題紀錄電影《您的聲音》獲得第38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紀錄/科教片獎。這部電影真實影像、真實人物、真實經歷,描繪接訴即辦通過“一條熱線”撬動超大城市治理改革的生動畫卷。
接訴即辦以12345市民服務熱線串起萬家民生,以快速響應、務實舉措回應群眾期盼,讓每一件民生訴求都能得到切實回應。12345市民服務熱線被譽為“中國最暖熱線”,“有問題,找12345”已然成為市民共識。
家住大柵欄街道的網約車司機蔡衛通過市民服務熱線12345反映,自己家住王皮胡同,附近沒有停車的地方,每天晚上連睡覺都睡不踏實,隨時可能去挪車。大柵欄區域1.26平方公里內街巷密集,1400余輛車僅有498個優惠車位,街道收到的停車管理相關訴求佔比較大。2024年,街道協調北京坊停車場,新增30個全時惠民車位。去年以來,大柵欄街道每月關于停車難和停車秩序類12345訴求下降了三四成。
為了補齊民生短板弱項,本市深挖民生數據富礦,通過對群眾反映訴求的大數據匯聚分析,“算”出百姓反映最集中的民生痛點、治理堵點,開展專項治理。“每月一題”應運而生。
“每月一題”關注市民訴求背後的問題根源,研究出臺政策措施,用改革的思路從根本上破解城市治理難題,促進治理“大提升”,撬動民生“大變化”。
2021年,本市選取了房產證難辦、普惠幼兒園難入等27個問題納入“每月一題”;2022年,老樓加裝電梯、集中供暖不熱等17個民生“痛點”問題被納入;2023年,對公交線路站點優化等17個問題集中攻堅。2024年和2025年,市級主責部門又分別“認領”了13個問題。
在“每月一題”機制驅動下,老樓加裝電梯、房產證難辦、電動自行車充電管理等一批民生難題逐步得到破解。
《2024年北京12345市民服務熱線年度數據分析報告》也顯示,關于高溫(供水、供電)、汛期(積水、房屋滴漏)等季節性相關問題因各責任單位未雨綢繆、冬病夏治,相關問題反映量明顯減少。“我們在數據分析中發現,許多市民身邊的民生問題逐漸得到解決,大家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對優質服務的需求越來越被關注。”清華大學數字政府與治理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杜玉春說。
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近日召開的市委十三屆七次全會強調,本市將更加注重增進民生福祉,聚焦“七有”“五性”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展望“十五五”,發展更有溫度、幸福更有成色、生活更有品質的民生篇章將更加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