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視頻堶“洋果子”煉成“金果子” 隴南油橄欖是如何被“吃幹榨盡”的?

2025-11-24 09:09:00
來源:央視新聞
字號

  進入11月,位于油橄欖“黃金種植帶”的甘肅隴南,迎來油橄欖的集中採摘期。這原產于地中海沿岸的“洋樹種”,如今已在隴南的山川間茁壯成長,成為帶動一方經濟的“金果子”。那麼油橄欖是如何適應當地水土,並催生出一條與國際接軌的精細產業鏈?

  當記者來到這家油橄欖企業時,盡管已經是晚7時多,但車間里依舊燈火通明。

  油橄欖採摘後需迅速壓榨,才能鎖住營養與風味。為避免集中交果導致積壓、品質下降,今年當地改變傳統收購模式,推行“訂單預約+果筐發放”機制,按海拔從低到高、品種從早熟到晚熟的順序,分區域、分階段有序收購。

  隴南市祥宇油橄欖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 王伍信:現在我們採取訂單預約的收購方式,定制了幾萬個果筐,發放果筐再去採摘,保證果子的出油率、品質和農戶的利益不受傷害。

  8小時鮮果壓榨,27℃以下物理冷榨,10天內可以完成從採摘到上架的全鏈條管控。這一過程,正是隴南橄欖油從粗放管理走向精細運營的縮影。

  隴南市祥宇油橄欖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 王伍信:之前是比較粗獷的,現在我們越來越精細,一個是單一品種壓榨,另外在壓榨過程當中,也是按照嚴格的企業標準去壓榨。  

  如今,隴南橄欖油不僅暢銷國內,更出口至歐洲、東南亞。越來越多的海外客商,專程前來簽單。  

  韓國客商 鄭義賢:與歐洲等地用機器採摘不同,這里是手工採摘,更好地保持油橄欖抗氧化,而且採摘後立刻加工,可以制作出非常好的橄欖油,所以我們選擇了隴南。

  從“水土不服”到“百種爭優”

  不斷攻堅克難

  如今,在甘肅隴南,穩定種植的油橄欖品種已有100多個,其中11個作為良種廣泛推廣種植。這個外來樹種不但在當地落地生根,甚至反超了原產地品質。而在這背後,是一場持續數十年的科技攻堅。

  在隴南經濟林研究院,油橄欖研究所的工作人員正在通過輻射育種與分子育種,選育更適合本地的品種。油橄欖生長周期長,新品種培育往往需數十年,但一旦成功,將極大推動樹種本土化。  

  隴南市經濟林研究院油橄欖研究所副所長 劉婷:本土化的過程其實是從育種到栽培一個很完整的體係過程,前期我們一直採用傳統的實生育種的方式,現在開展輻射育種、分子輔助育種,有希望能夠加快新品種選育進程。  

  隴南武都區與油橄欖的地中海主產國同處北緯33°,被認定為“中國油橄欖一級適生區”。然而,兩地氣候差異顯著,地中海冬春降雨,有利于油橄欖營養積累;而中國夏秋多雨,影響油脂積累與品質。  

  隴南市經濟林研究院油橄欖研究所副所長 劉婷:為了攻克這些問題,我們在栽培中告訴種植戶,在春季的時候注意灌溉,冬季定期進行灌溉補償水分。另外在夏秋季節,通過在建園時提前做措施,保證園地的排水暢通,防止園地出現水澇情況。  

  經過多年探索,隴南已篩選出11個優良品種,並不斷推進高接換優與迭代提升。油橄欖栽培海拔從1300米提升至1600米,種植緯度也向北拓展。  

  同時,當地實施“三年倍增行動計劃”,推動從種質資源、基地建設到加工營銷的全產業鏈發展。2022年,隴南牽頭參與國家油橄欖種植標準修訂,推動行業品質分級更精細、更公正。  

  隴南市經濟林研究院油橄欖研究所副所長 劉婷:將國產的橄欖油進行非常詳細的質量檢測和分析的話,它的品質是絕對高于進口橄欖油,但在價格上必須和進口橄欖油進行低價競爭,所以我覺得橄欖油國標修訂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延伸產品創新模式

  油橄欖“榨”出新賽道

  目前,國產的特級初榨橄欖油在我國的市場份額佔比逐年提升,已達到30%左右。但特級初榨橄欖油出油率僅為10%到20%,那麼大量果渣、枝葉何去何從?甘肅隴南在延伸產業鏈上持續探索,讓小小的油橄欖迸發出致富的大能量。

  採收後的油橄欖果渣、修剪下的枝葉,曾被視為廢棄物。如今,它們正被“吃幹榨盡”,變身為高附加值產品。  

  隴南奧利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黎偉:油橄欖葉的提取物主要用于化妝品原料;油橄欖果渣主要是提取山楂酸,用于飼料添加,提取完之後所有的廢渣,我們會做成生物質顆粒;果核分出來之後能做成高端活性炭。在副產物方面,我們綜合利用率能達到70%。  

  除了榨油,油橄欖食品、化妝品、橄欖木制品、文創產品等延伸產品也紛紛涌現,成為產業鏈上的“新品”。

  油橄欖的經濟效益也不斷放大。在武都區兩水鎮兩水村,農戶們種植的油橄欖不僅用于榨油,還作為景觀樹銷售。龐雲霞和丈夫從事油橄欖種植20多年,今年,她開啟了線上直播,每天定點直播,已經有了穩定的客戶群。  

  隴南市武都區兩水鎮兩水村農戶 龐雲霞:以前我們這邊的山都是光禿禿的,這個橄欖樹比較耐旱,可以綠化。我們現在線下線上都在賣,銷售的渠道也更多了,通過橄欖樹來致富,讓日子過得更加紅火。  

  此外,當地還創新“農業+文旅+科技”模式,建設集採摘體驗、科普教育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年接待遊客15萬人次,帶動周邊農戶人均增收2600元,形成“春賞花、夏納涼、秋採摘、冬研學”的四季致富路。

  (總臺央視記者 梁麗娟 田琪永 馬麗 張文傑 隴南融媒)  

[責任編輯:李響]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