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話劇、科技秀、微宣講……一堂別樣思政課激發青年“踏浪新質潮”
新華社天津11月23日電(記者宋瑞)日前,在天津天開高教科創園,一場別開生面的思政課——“青春華章·踏浪新質潮”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網絡主題宣傳和互動引導活動,引發了廣大青年的共鳴與思考。
“父親一生基于國家需要做出三次重大選擇。”于敏之子于辛深情講述時,臺下青年學子聆聽得格外專注。
于辛認為,“兩彈一星”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強大的感召力,能夠激勵新一代科研工作者勇闖科技前沿,突破“卡脖子”技術難題,在科技革命浪潮中奮勇爭先。
這種精神的傳遞,點燃了在場學子的科研熱情。天津大學醫學院學生趙若言難掩激動:“這堂課讓我深受震撼。我將在醫工交叉領域不斷求索,在打破認知壁壘中擁抱新知識,為新質生產力發展貢獻青春智慧。”
11月21日,“青春華章·踏浪新質潮”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網絡主題宣傳和互動引導活動在天津天開高教科創園舉辦。新華社記者 趙子碩 攝
“新質生產力不再是傳統的要素疊加,而是由科學突破、技術裂變、要素重構與產業躍遷共同催生的新的先進生產力質態。”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龔克的解讀,為青年學子打開了通向未來的視野。
展望未來,龔克描繪了令人振奮的發展圖景: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將蓬勃發展;量子科技、生物制造、腦機接口等未來產業將蓄勢待發;更具全球影響力的教育中心、科學中心、人才中心將加速崛起。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社會與民族學院院長張翼說:“新質生產力最大的特點是創新,本質是先進生產力。它既包括理工科的科學、技術和業態創新,也包括文科的文化制度、管理和制度創新。”
張翼認為,青年一代具備快速學習的能力,能夠將科技創新成果迅速轉化為實際生產力。在我國邁向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徵程中,青年肩負著繼往開來的時代使命。
“要主動地‘與潮共生’,自覺將個人價值實現融入國家發展與世界進步的大潮。”龔克對青年學子寄予厚望,期待他們具備過硬的實踐本領、扎實的知識根基、深厚的科學素養、博大的人文關懷、明睿的審辯思維、強大的創新能力和自覺的社會擔當。
科技元素的融入讓思政課堂煥發新的活力。天津大學腦機接口團隊“意念操控”無人機過障礙飛行,伽利略機器狗站立互動、穩健跳躍,帕西尼靈巧手毫秒級“復刻”各種手勢……一場創意科技秀讓青年學子直觀感受到“在天津看見未來”的智造活力。
令人眼前一亮的還有“未來職業”時裝秀的創意呈現。“智能啟蒙師”為AI構建倫理底線,“極地守護者”用納米智能材料構築生態防護網,“空天地組網設計師”架構立體通信網絡……身著概念服裝的大學生模特,用生動的形式展現了未來職業的無限可能。
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學生李青青感嘆,這些前沿科技展示讓她真切體會到科技創新對提升生活品質的作用,也對青年一代的創造潛力充滿信心和期待。
天津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劉琪深受啟發:“這些鮮活案例極具感染力與說服力,讓這堂思政課如此生動有趣。未來,我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增強他們的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
站在時代潮頭,成為一朵朵奔涌的浪花——記者在現場感受到,深受鼓舞的青年目光堅定,他們將把這份感悟轉化為推動時代發展的實踐力量,在發展的徵程上,用奮鬥書寫屬于這個時代的青春答卷。
本次活動由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天津市委宣傳部指導,由天津市委網信辦、天津市教委、天津市科技局聯合主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