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學習手記堶腳要踩在大地上

2025-11-23 09:39:00
來源:新華社
字號

  “腳要踩在大地上。我們幹任何事情都有內在規律。”11月6日,在聽取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工作匯報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鮮明要求。

  腳踏實地,這是中國共產黨人一貫的優良作風,是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的幹事原則。以科學方法把握規律,以務實作風推進落實,方能逐步實現總目標。

  立足一域,放眼全國。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後,習近平總書記首次國內考察,先後來到海南和廣東,既針對一域提出要求,也為全國發展指明方向。全會擘畫發展藍圖、部署戰略任務,“切實把這些戰略任務的決策意圖、目標要求、重大舉措、工作重點貫徹落實好”,離不開“腳要踩在大地上”的科學思維與清醒認知。

  腳踩大地,就要深入一線、掌握實情,科學認識和運用客觀規律。

  黃土高原上,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洞察真實的農村面貌;在正定,不唯書、不唯上,實事求是反映全縣“高徵購”問題;在寧德,到任三個月走遍九縣,摸清地域特點與資源稟賦;在浙江,基于深入調研省情,提出“幹在實處、走在前列”;在上海,大力弘揚求真務實精神,在調查研究上狠下功夫……

  一路走來,習近平總書記的為政實踐,生動詮釋了在調研中讀懂基層、把握規律的真諦。

  今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身體力行,足跡遍及貴州、雲南、上海、河南、山西等地,堅持實事求是原則,深入開展調查研究,為“十五五”規劃建議的科學制定把脈定向。

  腳踩大地,意味著從現實條件出發,因地制宜、量力而行。

  1984年,在論證正定縣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時,習近平同志深入分析了其他地區的經驗:河北蠡縣依托經商傳統發展晴綸紡織,成了搖錢樹;浙江溫州地區抓住產品生產、商品層次、消費需求之間的縫隙,搞起紐扣生產,佔領全國市場。由此,他指出成功關鍵:“發現和培植自己的搖錢樹,抓住各種縫隙,發展自己的經濟。”

  “搖錢樹”與“縫隙”,正是立足本地資源與條件的發展智慧。

  黨的十八大以來,精準思維、因地制宜理念貫穿新時代治國理政實踐:“鄉村要振興,因地制宜選擇富民產業是關鍵”“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具備一定稟賦條件,要充分考慮現實可行性”“產業發展必須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著力培育體現本地特色和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係”……

  當前,各地各部門正在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研究制定本地區、本領域新的五年規劃。

  此次在廣東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學謀劃未來5年的目標、任務和舉措”。“科學”二字,核心就在于認清自身優勢與家底,謀劃適宜的路徑。對于廣東這一經濟大省和發達地區,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在編制“十五五”規劃時要有高站位、大格局,體現走在前、作示范、挑大梁的責任擔當。

  腳踩大地,意味著“不能邯鄲學步,不可任意妄為,不可起浮躁之心”。

  圍繞脫貧這項長期事業,習近平同志兩番時隔近30年的論述,引人深思。

  1990年,對于閩東發展,習近平同志叮囑牢記“欲速則不達”“過猶不及”的道理,克服經濟建設中的急躁情緒和短期行為,做長期艱苦的努力。

  2019年,在脫貧攻堅關鍵階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脫貧攻堅越到最後時刻越要響鼓重錘”,告誡“決不能搞急功近利、虛假政績的東西”。

  幹事創業需要熱情與魄力,但蠻幹快上,一哄而起、一哄而散,反易招損。

  此次在海南,對于即將啟動全島封關的自貿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是一項復雜的係統性工程,必須做好長期奮鬥準備。”“要科學有序安排開放節奏和進度,加強風險識別和防范,穩扎穩打、步步為營。”

  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事業,尤需做好長期奮鬥準備,“扎扎實實、踏踏實實地搞現代化建設”。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擘畫了未來五年發展的宏偉藍圖,將藍圖變為美好現實,來不得半點虛浮。唯有腳踩大地,在探索中找規律、在實踐中求真知,才能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打開事業發展新天地。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