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比賽!全運會這樣“融合”粵港澳→

11月21日晚,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在深圳落下帷幕,作為國內最高水平的運動會,全運會給我們留下了無數精彩瞬間,有諸多老將的動情謝幕,也涌現出眾多潛力新星。同時,作為一次全民參與的盛會,也有更多普通人站在了全運會的舞臺上,過了一把運動員的癮,這也是全運會獨樹一幟的全民特點。作為東道主的粵港澳大灣區,給全國人民帶來了一次堪稱完美的賽事,在展示了一國兩制下區域協調發展成果的同時,也充分利用全運會帶來的紅利,開辟出新的發展機遇。

本次全運會,馬拉松和公路自行車運動員絲滑地穿越邊檢站,馳騁于粵港澳三地的場景,是很多人心中難忘的瞬間。為了實現這跨越三地的聯動,而又不影響比賽的連貫性,相關各方做了一係列準備,創新了“前置查驗+閉環管理”的模式。

前置查驗,指的是在比賽出發點設置一個查驗區,參賽運動員需在出發點的查驗區刷臉完成身份核實。後續比賽中可通過容貌識別技術快速通關,無需中斷比賽。

同時,會給每位參賽運動員配發一個定位手環,可以隨時定位運動員的位置,配合賽道上的圖像採集設備,實現閉環管理。

為了確保全運會跨境賽事萬無一失,深圳和珠海兩地的邊檢口岸,從去年年底開始,陸續將此前的刷卡設備升級為刷臉設備,同時還舉辦了多次測試賽。

跨境比賽,不但是一國兩制、區域協調的絕佳展示,同時也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從科技應用的角度來說,不但為新技術提供了更為真實復雜的應用場景,也給相關企業帶來了新的機遇和寶貴經驗。

除了科技產品的應用,跨境賽事同時也給三地邊檢係統之間的信息交流乃至制度銜接,提供了絕佳的實踐機會。比如刷臉通關的模式,現在已經在多個邊檢口岸復制推廣,其他在賽事中使用的新技術、新模式也有望在未來得到應用,進一步提高通關便利性。

通常,承辦大型體育賽事,對于舉辦城市的體育基礎設施建設都會帶來大幅提升。而對于粵港澳大灣區這樣,體育設施已經相對完備的舉辦地來說,如何利用承辦大型賽事的機會,更新場館,讓它們更環保、更便民,是近年來中國賽事遺產利用的主要方向。

1987年,為了承辦第六屆全運會,廣州天河體育中心應運而生,在將近40年的時間里,天河體育中心見證了改革開放的風雨彩虹,也承載著廣州人的集體回憶。為了承辦本次全運會,天河體育中心進行了一次低碳化的改造,成了全國首個近零碳的大型體育場館改造項目。

本次全運會,天河體育中心主要承辦U18級別和群眾組的賽事,以及隨後的殘特奧會開幕式。對于一座將近四十歲“高齡”的體育中心來說,“近零碳”是如何達成的呢?
在能源端做減法,將建築內諸如照明、空調等設備更換為節能產品,使建築本體節能達到25%以上。
在供給端做加法,在體育中心內增設分布式的光伏係統,為建築提供零碳能源。
充分利用數字化智能化技術,通過一套低碳管理係統,實現按需供給,精準用能。
這種低碳的理念也貫穿了整個十五運會,粵港澳大灣區超過90%都是對現有場館升級改造,而這些設施最終都將用之于民。

天河體育中心地理位置優越,許多廣州市民都喜歡來這里運動。中心內常年活躍著42個全民健身項目,有不少都是24小時全天候開放,年均接待超過500萬人次。而經過本次全運會的改造之後,天河體育中心又新增了三條惠民跑道。

改造後的天河體育中心,還通過拆圍透綠、擴大街角空間等做法,徹底和城市融為一體,成了一座無邊界的體育公園。
第十五屆全運會的舉辦,也帶動了一些項目更為大眾關注和喜愛,進而也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滑板運動就是其中之一。

滑板作為新近入奧的項目之一,深受年輕人的喜愛。本次全運會滑板比賽在惠州舉辦。近年來,這里逐漸有了一個“中國滑板之城”的稱號。

2024年巴黎奧運會,當時還不滿12歲的鄭好好是中國代表團當中最年輕的運動員,引發了很多關注,也帶動了滑板運動在惠州當地的熱度,如今在惠州的街頭巷尾,時常可以看到結伴練習滑板的孩子們。
良好的群眾基礎是成績的保障,本次全運會四個滑板小項中,有三塊金牌都被惠州運動員取得,這也讓“滑板之城”的稱號越發響亮。

以承辦本屆全運會滑板項目為契機,當地又對軟硬件進行了提升改造,希望能抓住機遇,承辦更多高水平戶外運動賽事,串聯起“賽事-產業-文旅”的多元化發展路線。比如,當地新建成的一條環南昆山—羅浮山的218公里旅遊公路,在沿途開發了一係列戶外運動主題的休閒度假區,繼續打響城市名片的同時,也帶動當地鄉村發展。

除了賽事和文旅,惠州的體育用品制造產業也有不錯的基礎。杜勇斌是一家生產滑板企業的負責人,以前主要都是接外國訂單,在全球高端滑板市場佔據了三到四成的份額。這幾年因為滑板項目逐漸被大眾熟悉,國內市場需求越來越大,杜勇斌接到的國內訂單也越來越多。杜勇斌也希望借著全運會的契機,進一步擴大市場。

本次全運會由粵港澳三地十九個城市共同承辦,除了大灣區內的廣東九市和香港、澳門之外,還輻射到周邊的梅州、清遠、汕頭、韶關等城市,這也體現了區域協調發展的帶動作用。

全運會的熱度,讓廣東這些城市以及香港、澳門都掀起了一股“全運熱”,不僅本地人熱情觀賽,以各種形式參與,也有許多人從各地趕來,專門觀賽+旅遊,讓當地的文旅也掀起了一股小熱潮。

區域的協調發展,必然會帶動人心的交融。而全運會的成功舉辦,則加速推動著粵港澳人民的進一步融合。

賽場之上,粵港澳三地通過聯合組隊,在龍舟競渡、舞獅歡騰中深化交流,“心更近、情更濃”。

賽場之外,粵港澳三地志願者在一同服務中,加深了解,增進友誼。十五運會,廣東賽區17個地市發動超過3萬名志願者,香港賽區1.6萬名志願者,澳門賽區也有3500名志願者參與服務,他們在一起,以“灣區人”的名義迎接八方來客。

本次全運會,他們成了聯通全國運動員、觀眾和遊客的橋梁。未來,他們也將是繼續建設大灣區的中堅力量。
在全運會開幕之前,人們就在期待,粵港澳大灣區會給我們帶來一屆什麼樣的全運會,然後我們就看到了一次充滿了科技和未來感、飽含著激情與活力、沉浸著團結與友誼的全民盛會。
隨著全運會的圓滿閉幕,人們也越發期許,全運會後的大灣區會創造出什麼樣的新時空。相信我們將會看到一個環境越來越美麗、產業越來越多元、人民越來越幸福的大灣區,書寫融合發展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