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灣區同心,潮涌新程——寫在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閉幕之際

2025-11-22 19:57:00
來源:羊城派
字號

  從開幕式上的“天海一心”到臨別之際的“星辰大海”,一幅激情無限的全運畫卷,在活力灣區徐徐鋪展。11月21日晚,隨著全運會聖火緩緩熄滅,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圓滿落幕。

  這屆首次由粵港澳三地聯合承辦的全運會,是“一國兩制”在體育領域的生動實踐。它以“綠色、共享、開放、廉潔”為辦賽理念,以“簡約、安全、精彩”為辦賽要求,破解跨境協作難題,共同探索聯動機制新模式,書寫了全運會歷史上的嶄新篇章。

  這場體育盛事中,來自全國的1.4萬余名健兒、約1.1萬名群眾運動員在大灣區這片熱土,用汗水詮釋體育精神的奧義,用拼搏書寫人生華章。

  (一)

  體育的魅力,是人類對極限的永恆挑戰,是競技場上迸發的強大力量,更是那一個個鮮活的人的故事——百米跑道上的風馳電掣,遊泳池中的劈波斬浪,體操館里的翩若驚鴻,一個個精彩瞬間,是拼搏,也是成長,它們共同編織成十五運會最動人的記憶。

  精彩是巔峰對決的驚心動魄。憑著完美表現,由謝思埸、陳艾森領銜的廣東跳水隊實現男團全運會八連冠;每一個人都全力以赴,廣東男籃時隔12年再度捧起全運會男籃冠軍獎杯;在乒乓球成年組混雙決賽中,來自廣東的“詩與遠方”(劉詩雯/林高遠)組合以大比分4比2奪得冠軍。

  精彩是超越極限的強大勇氣。在全運史上首場跨境馬拉松賽事中,名將何傑一舉奪魁,拿下寧夏田徑首金,實現了“亞運會冠軍+全運會冠軍+全國紀錄”的大滿貫。在女子舉重比賽中,黑龍江選手李閆在最後一把順利舉起180公斤,最終成功逆轉收獲金牌。

  精彩是歷經磨礪的堅定從容。從熱身到比賽,從跳臺到看臺,全紅嬋依舊是大家關注的焦點。18歲的她大大方方,坦然面對。哪怕帶著傷,哪怕忍著痛,她依舊全力以赴完成比賽。她的臉上總是帶著笑,傷病這道難關,阻止不了她奮勇向前,因為她深知:“沒有白走的路,對錯都是我的腳印。”

  在十五運會的賽場,既有新秀嶄露頭角,又有老將傳奇謝幕,這是競技體育的常態,更是精神的傳承。

  18歲的遊泳運動員張展碩和15歲體操運動員柯沁沁分別獲得5塊金牌,成為本屆全運會金牌最多的運動員。16歲少女陳妤頡打破亞洲青年紀錄,成為全運會歷史上最年輕的女子100米冠軍選手。湖北“00後”女孩彭旭瑋成功實現全運會仰泳項目“雙衛冕”。13歲的遊泳小將于子迪打破了女子200米個人混合泳塵封13年的亞洲紀錄獲得冠軍。

  在廣東奧體中心體育場,36歲的蘇炳添在“家門口”完成了職業生涯的“謝幕戰”,這位將中國速度刻進世界田徑史的“亞洲飛人”圓滿完成了屬于自己的“交接棒”。

  在女子鉛球決賽中,36歲的奧運冠軍、河北隊選手鞏立姣實現全運會五連冠後淚灑賽場。她說,希望有更多年輕人出現在國際舞臺,讓中國力量永遠站在世界之巔。

  在十五運會,精彩屬于每一個人。在火炬傳遞中,有快遞小哥、環衛工人、志願者等各行各業普通勞動者的身影。在群眾賽事的比賽中,學生、工人、醫生、警察等不同職業、不同年齡的人們,盡情享受運動帶來的快樂,所有參賽者都能在“十五運群眾賽事活動信息平臺”下載電子證書,收獲屬于自己的精彩。

  賽場外的故事,同樣動人。當暨南大學的學生王璞琛在廣州的跳水場館外耐心指引觀眾時,她的媽媽劉永歡在十五運會澳門賽區志願者之家從事志願服務。在不同的地方,母女二人齊心協力做好同一件事,她們說:“這會是我們共同的美好記憶!”

  (二)

  辦賽事,就是辦城市。一場體育盛會,既是對城市辦賽能力的全面檢驗,更是對城市發展成果的全面展示。從六運會到九運會,再到十五運會,每一次體育盛會在廣東召開,城市生活都會迎來一次提質升級。

  在“簡約、安全、精彩”的辦賽原則指導下,十五運會開創性地實現了在全運會歷史上首次不新建任何大型場館。取而代之的是,秉持“科技全運”“綠色全運”“無廢全運”的理念,通過高品質的城市提升工程,輔以精細化的服務,為城市增添了動人魅力。

  作為底蘊深厚的“國際賽事中心”,廣州以“精致”為主題,以“由賽區到街區”的空間布局為特色,打造精致場館、精致賽區與精致街區、精致城區。全市范圍內共鋪開八大類291項城市品質提升工程,圍繞30個場館周邊打造17個精致街區,約34公里的夜景燈光工程改造,將新中軸線與珠江夜遊的美景綿延舒展。這座千年商都,正以細膩筆觸描繪現代化都市新畫卷。

  深圳以科技賦能場館煥新。可開合屋蓋、可移動鬥屏、可移動座椅、靈活轉換的燈光係統等,處處展現出“創新之城”的智慧。百余名無障礙督導員的“毫米級掃描”,更彰顯城市溫度。

  “百島之市”珠海用賽事串聯起散落的濱海資源,勾勒出“體育+生態+休閒”的共享活力圖景。

  “帆船之都”汕尾依托紅海灣世界級帆船賽場與品清湖天然潟湖,構建了“專業賽在紅海灣,大眾玩在品清湖”的雙重空間,讓帆船從專業賽事走向大眾生活。

  “籃球之城”東莞用籃球講述城市故事。從街坊鄰里湊一起的“村BA”,到籃球學校里接連走出的“籃球少年”,再到廣東宏遠CBA“十一冠王”的傳奇,籃球早就融進了東莞人的生活日常。

  “海濱之城”汕頭借海抒懷;“武術之鄉”佛山“以武會友”;三江穿城而過的韶關,憑借優良生態扛起“賽艇之城”大旗;“粵北之城”雲浮以曲棍球為紐帶,深化“體育+文旅商”融合……

  縱觀南粵大地,十五運會的舉辦帶動各城市在“全省一盤棋”中找準位置、各展所長,書寫著高質量發展的答卷。同時,這場體育盛會也悄然融入百姓生活——

  在大街小巷,全運元素隨處可見;背上全運會的“喜樂包”,已成為眾多年輕人追捧的潮流;“跟著賽事去旅行”蔚然成風,憑借一張全運門票,人們便能串聯起城市地標、熱門商圈、自然景區等場景,解鎖多樣特色玩法。此外,不少社區還舉辦了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將賽場上拼搏奮進的精神帶入社區,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之中。

  這些細微的改變,為宏大的全運敘事增添了更多鮮活注腳,成為我們專屬的美好回憶。

  (三)

  首次由粵港澳三地聯合承辦的第十五屆全運會,以體育為橋梁、以賽事為媒介,將大灣區當下的萬千風貌,生動呈現在全球視野中。

  開幕式上,鰲魚靈動遊弋,粵劇唱盡風雅,蚑春剛柔並濟,這些嶺南文化元素,喚起大灣區人的共同記憶。當粵港澳三地代表團作為東道主攜手入場,當三地同時升起五星紅旗,當三地火炬手共同點燃主火炬,珠水斑斕、維港溢彩、濠江絢爛,“同心之火”閃耀灣區。

  全運會歷史上首個跨境自行車比賽,騎手們6次跨境穿行而無感通關,231.8公里的騎行賽道串聯起珠海、澳門、香港及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勾勒出大灣區山海相連、城脈相通的生動圖景。首個跨境馬拉松賽事以深圳灣大橋為紐帶,搭建起深圳與香港的聯動橋梁,同步實現人員、車輛、物資“零延時、零接觸、零等待”的無感智慧通關,既彰顯了跨境賽事組織的高效便捷,也見證了大灣區互聯互通的堅實步伐。

  這些創新實踐,展現的不僅是大灣區的科技實力,更是制度優勢與發展活力。如今,港珠澳大橋飛架,往返三地車輛川流不息;廣深港高鐵疾馳,“一小時生活圈”為全運共享資源提供極大便利。一項項熱門賽事不僅點燃了市民熱情,更通過“賽事引流”激活文旅消費,成為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的生動注腳。廣東官宣了23條城市特色旅遊線路,打造沉浸式觀賽體驗;香港旅遊業界預計,十五運會或吸引超過10萬人次遊客來港,帶動餐飲、零售及旅遊消費熱潮。澳門推動“賽場即景點、觀賽即旅遊”的融合模式,為所有參與者提供舒適便利、專業安全的體驗。

  從賽事聯動到資源共享,從消費激活到產業賦能,十五運會猶如一座宏偉的“同心橋”,拉近了粵港澳三地的地理和心理距離,強化了“我們都是大灣區人”的身份認同。這場體育盛事的舉辦,讓大灣區從“一個灣”逐漸變為路相通、城相融、心相連的“一座城”。

  (四)

  激情全運會,活力大灣區。這里是當今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被賦予“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的戰略定位,盡顯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通過舉辦這場盛會,可以激發愛國熱情,拉緊精神紐帶,促進開放合作、互利共贏,為大灣區建設營造良好氛圍。”

  殷殷囑托,言猶在耳。十五運會開幕式上,美輪美奐的環形“水舞臺”化作光影海洋,演繹出一幅中華文明自信擁抱世界的大寫意。閉幕之際,陸域看臺與水域舞臺交相輝映,以海天為幕,城市為景,這不僅是一場體育盛宴的完美收官,也是一場大灣區共生共融的深情禮讚,亦是當代中國自信、開放、包容的生動展現。

  不設獎牌榜,不進行總分排名,運動員與教練同臺領獎,共享喜悅;隨處可見的“小海豚”志願者,服務細致入微……在全運會期間,這一係列特別舉措為激烈的競技場增添了諸多溫情,也讓人們深刻感受到體育帶來的快樂。每一場賽事的觀眾席上,響亮而整齊的“加油”聲此起彼伏,觀眾們發自內心的鼓勵與吶喊,如同無數雙有力的大手,穩固地支撐著賽場上的運動員,讓他們倍感安心。

  在出席十五運會開幕式後,國際奧委會終身名譽主席巴赫接連在廣東省內多個賽區觀看比賽,對十五運會整體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組織工作非常出色,賽事也很精彩。我希望未來粵港澳大灣區能爭取舉辦更多國際體育賽事。因為這里有如此多的體育設施,人們對體育充滿熱情,組織工作真的很優秀。”

  十五運會不僅是體育盛會,也是嶺南文化的集中展示窗口。寓意美好的鰲魚火爆出圈,精神抖擻的醒獅栩栩動人,萌態可掬的“喜洋洋”“樂融融”成全網“團寵”……國際奧委會主席考文垂說得情真意切:“我很欣賞中國人民對本國文化強烈的自豪感,能感受到這種熱情和自信。我很喜歡這種自豪感!”

  這份自豪,源于數千年歷史文化的深厚積淀,更源自時代發展的蓬勃活力。十五運會的舉辦,將這些點點滴滴匯聚成開放包容、進取自強的精氣神,映射出當代中國親切可愛的模樣。

  (五)

  全運會的聖火緩緩熄滅,濱海舞臺的漣漪漸歸平靜。在前海的夜色中,滿眼璀璨化作滿天星辰,灑向無垠大海。此刻,我們深知,這並非終點,而是一次全新的啟航。

  “長沙見!”運動員們臨別時的相約,是一份對未來的熱切期待,更是一份強大信心。從珠江之畔到湘江之濱,全運會的火炬將繼續傳遞中國體育的豪情與夢想。

  珠江潮涌,奔騰入海;灣區同心,築夢未來。讓我們珍藏這份大灣區的記憶,相約2029年,在岳麓山下,湘江之濱,繼續書寫中國體育的嶄新篇章,共同見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闊徵程!

  文|記者 豐西西

[責任編輯:滕丹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