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廢磚在達孜的重生
“我”曾是一片夯土老藏房的一部分,身上烙印著陽光、風雨和酥油茶的味道。隨著老城區改造,在推土機的轟鳴中破碎、沉睡,等著與其他鋼筋、木材一同被遺棄,成為人們口中的“建築垃圾”。

圖為廠區內工人開著推土機在工作。次仁羅布 攝
就在我以為生命即將終結時,被一輛卡車運走,沿途的風裹著雪山的清冽向我吹來,陽光也格外耀眼。最後,我和其他朋友一起到了達孜區崗日霓霞建築垃圾收回制磚廠。

圖為材料加工的廠房內。次仁羅布 攝
機器轟鳴,全副武裝的工人先將我們集中起來——來自老城區民居上的舊窗欞、堆龍德慶區某商場改造時破損的瓷磚、尼木縣公路升級鏟下來的水泥塊……
“這些廢舊材料都是從各個建築工地送來的,不需要我們購買,可都是好‘寶貝’啊。既解決了建築垃圾無處去的問題,又能帶動咱們群眾增收,實現了節能環保與資源再利用的雙重利益。”這是我第一次聽到老板格桑次仁的聲音。在他的肯定中,我的重生之旅就此開始了。

圖為建築垃圾制成的新型材料。次仁羅布 攝
隨後,我們被送上長長的傳送帶,等待粉碎、磁選、篩分。很快,我們褪去了舊日形態,反而倍感輕松。
“這些分離出來的木屑,也沒啥用,怎麼處理?”我聽到有人發問。
“誰說沒用?都是柴火,去周邊村里問問,誰家需要,免費拉走。”格桑次仁說,“我們要實現資源再利用的最大化。”
聽著他的話,我又多了一份放心。
很快,我又和水泥、清水等新夥伴在攪拌機巨大的滾筒里相遇,飛速旋轉、緊密融合。
“注入這些模具,經過高壓固化,就成了新的磚。”某天,來了幾名記者,老板向他們詳細介紹,“自2019年投產運營至今,我們累計處理建築垃圾25萬余噸,實現轄區建築垃圾100%回收利用。帶動了當地137人就業,每年實現就業增收470萬元。”
我的身體里,依然有這片土地的基因,但被賦予了全新的使命。我和重生的兄弟姐妹們,被用于建設達孜的新學校、新民居、新道路。而我成為工廠改擴建後新建築的一部分,每當陽光照在我身上,暖暖的。

圖為建築垃圾制成的磚塊材料。次仁羅布 攝
在這里,我繼續見證著工廠的成長,也看到更多當地村民經過培訓成為熟練工人,臉上洋溢著增收的喜悅——2023年擴建,新的生產線加入,處理能力變強,感受到一種“成長的脈搏”;2024年,在區各級部門和領導支持下,老板爭取到鄉村振興資金,工廠再次升級。我們廠獲得“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獎,在我看來,實至名歸。
……
當然,我更知道老板格桑次仁是如何成為富帶頭人的。有一次記者問他:“您是如何想到在自己家鄉開辦建築垃圾收回制磚廠的?”
他告訴記者:曾經在火車上結識了一位湖南長沙的朋友,聊天中,得知內地這樣的企業很多。後來,那位朋友邀請他去長沙的工廠里參觀學習。後來,他們一直保持著聯係,友情也更加堅固。
今年,是西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來,達孜區將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作為生態治理與民生改善的關鍵突破口,通過崗日霓霞建築垃圾收回制磚廠為示范引領,走出了一條資源循環利用新路徑。我聽說,這份綠色答卷,不僅是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詮釋,更為高原城市探索可持續發展模式提供了“達孜樣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