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粵港澳全運會)十五運會“新鮮事”拉升灣區“向心力”

2025-11-17 19:32: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社廣州11月17日電 題:十五運會“新鮮事”拉升灣區“向心力”

  中新社記者 程景偉

  在廣東奧林匹克體育中心,今年21歲的香港選手張銘雄遺憾無緣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田徑男子跳高決賽。即使右腳負傷,他依然堅持參賽。“這次相當于在家門口參賽。”張銘雄告訴中新社記者,廣州的粵語環境讓他感到親切。

  從這位香港青年的只言片語中能看到,粵港澳同根同源,地緣相近、語言相通、人緣相親。在此基礎上,粵港澳三地共同舉辦的十五運會以體育為紐帶,在賽事共辦、場地共享、人員互通中書寫灣區協同新篇,進一步拉升灣區“向心力”。

  從運動員到觀眾,人們正在參與、見證十五運會係列“新鮮事”,比如馬拉松選手一腳跨越深港兩城,自行車手疾馳于港珠澳大橋串聯的粵港澳三地賽道,還有內地大學生一日內穿梭三地觀賽——這些場景正是粵港澳首次共辦全運會的生動注腳。

  一場跨境聯辦的體育盛會,背後是粵港澳通力協作的創新實踐。從7秒“刷臉”通關的技術突破,到跨境賽道的無縫銜接,再到三地健兒的並肩競技,十五運會處處細節彰顯大灣區的融合成就。愈加完善的基礎設施的硬聯通、制度規則的軟銜接,讓曾經的地域壁壘變為如今的協作舞臺。

  賽場內外,港澳與內地體育人持續上演互動、合作佳話。賽場上,香港選手何詩蓓與內地選手李冰潔賽前在泳池邊互勉,澳門女排選手賽後與女排國手朱婷合影;賽場外,內地教練助力港澳隊伍成長......讓“灣區一家親”深入人心。

  舞龍舞獅、武術、龍舟……在十五運會群眾賽事中,一係列富有嶺南傳統文化韻味的項目陸續展開。在群眾展演舞龍舞獅南獅自選項目決賽中,粵港澳聯隊以高分奪冠。聯隊表演場上精心設計的三朵發光的花——廣東木棉花、香港紫荊花、澳門蓮花,象徵三地共同綻放的力量。

  更多的普通百姓從觀眾變為參與者。廣東省奧林匹克體育中心田徑場二層打造成24小時全民運動健身平臺;在香港,充分利用現有場地承辦賽事,持續開放給市民使用;在澳門,海濱休憩區、單車徑、郊野公園等安置運動器材,供市民玩耍、運動。

  正如澳門城市大學副校長葉桂平所言,本屆全運會深刻增強了粵港澳三地民眾之間的情感聯結,“市民以東道主身份深度參與這一國家盛事,顯著提升了國家歸屬感與主人翁意識”。

  數月前,81歲的香港隊選手張耀釗當時在廣州參加了十五運會群眾比賽乒乓球項目。“祖籍東莞,生于香港,居住在深圳,我可是地地道道的大灣區人。”張耀釗的自我介紹令人印象深刻。作為本屆全運會最年長的運動員,他豪情滿滿:“只要還能動,就要打下去!”

  十五運會是粵港澳三地首次聯合承辦的大型體育賽事,也是全運會第一次走進港澳。隨著各項賽事的持續進行,“大灣區人”的身份認同正悄然生長。(完)

[責任編輯:李響]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