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博,再來!
第八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啟示錄 | 進博會,為什麼“常辦常新”?
1
進博會還要一年一年辦嗎?
好幾年前,進博會的場館內外,時而聽到這樣的議論。
與這個世界一樣,進博會辦了八屆,也面臨過風雨和疑惑。一些人的疑問,無非來自兩個層面——
外部環境層面,這些年保護主義顯著抬頭,越來越多國家開始“內轉”,全球化已經面臨空前危機。這樣的情況下,大打進口牌、大開進口門,是不是有些違和?
專業技術層面,進博會主要展區所涵蓋的門類,大多都有了相當成熟的專業展會,很多就在上海。在專業展會十分豐富之後,臨近年末的這場“拼盤”,會不會略顯有些多余?
如約“年年辦下去”的進博會,總是在用行動來打消疑惑。
從一開始,這里就肩負著明確的期待:“不僅要年年辦下去,而且要辦出水平、辦出成效、越辦越好”。第八屆進博會前,關于進博的要求又多了四個字:“常辦常新”。
這是一個莊重的政治承諾,但並不僅僅是政治上的承諾。進博會為什麼有必要年年辦下去,又為什麼有理由“常辦常新”?
第八屆進博會的很多細節里藏著答案。

2
進博會閉幕日,照例要報數字。
截至11月10日,本屆進博會按一年計意向成交額834.9億美元,比上屆增長4.4%,創歷史新高。截至11月10日中午12時,本屆進博會累計進場92.2萬人次,同比增長8.2%,亦創歷史新高。
早在開幕前,人們已經知道,本屆進博會將在多個層面創下紀錄。比如,共4108家境外企業參展,展覽面積超過43萬平方米,這兩個數據就是歷史新高。此外,本屆進博會共組建43個交易團、700多個交易分團到會洽談採購,專業觀眾注冊達到44.95萬人。開幕第二天,單日23.75萬人次的客流也曾創下歷史新高。
閉幕時的兩個“新高”,顯然不會讓人意外。而進博會的現場比數據更鮮活。
進博會誕生于“逆全球化”浪潮席卷之時。辦到第八年,一度空前激烈的貿易戰曾讓許多人對未來失去信念。
美國華爾街日報屢次關注本國豆農的困境,缺少了中國大訂單的他們束手無措。美國豆農則堅持要來進博會。站在“四葉草”的展區,豆農蓋思凱直言不諱:“我們的大豆就在倉庫里,只要中國需要,馬上就能運來。”
這屆進博會,美國企業參展面積超過5萬平方米,連續七年位列第一。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會長譚森說,盡管環境很復雜,但幾乎沒有大型美國企業真正離開中國市場。
產自秘魯沙漠地帶的有機藍莓在它最新鮮的時候來到了進博會。不遠處的秘魯國家館,則有新鮮藍莓背後的秘密“武器”——錢凱港沙盤模型。中國和秘魯攜手共建的這個港口,如今有通往上海的新航線,商品運輸時間比以前縮短了近10天,藍莓得以鎖鮮。
讚比亞蜂蜜、盧旺達的辣椒、坦桑尼亞的腰果,都出現在進博會。它們所在的正是本屆進博會首次設立的最不發達國家產品專區,來自37個國家的163家企業在此參展,並且享受免費展位和稅收優惠待遇……
這是進博會上無處不在的連接。世界與中國深度連接,同時,世界也因中國而連接。
你會看到在展區背後的空地上,非洲的國家代表同歐洲的參展商相談甚歡;你也會看到,食品展區人頭攢動的試吃櫃臺前,常常擠進異國參展商的身影,他們忙里偷閒過來掃碼、打卡,甚至為此新注冊了微信,然後心滿意足地拿起一包堅果,或一杯葡萄酒。
這就是進博會。世界天天在變,四葉草里人頭攢動的場景卻好像不怎麼變,而出現在這里的高頻流動、高頻互動,恰恰是一道獨特的風景。
“走過八年的進博會仍在持續進步,不斷突破。”太古中國區主席蔣意達感慨,“這不僅是一次展會,更是一個國家在全球議題上展現擔當與智慧的窗口”。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托馬斯·薩金特則說:“中國的經驗實際上已經告訴世界,只有開放,才能幫助建立一個穩定、可預期的新秩序,讓所有人能夠受益。”
3
八屆進博,我們讀到過很多“進博故事”。有年年都來的“全勤生”的故事,有走了又回來的“回頭客”的故事,還有初來乍到的“新朋友”的故事。
但別忘了還有一類故事,講得很少,卻同樣耐人尋味——“第二次”的故事。
對很多人來說,進博會是打開中國市場的大門。但並不是誰都能輕輕松松在這里收獲成功。中國大市場,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市場,恰恰是競爭尤為激烈的市場。來到這里,就要接受市場的洗禮。這一點對誰都一樣。
進博會上有不少第二次出現的身影。比如食品館里一家來自西亞的進口商和一家來自東南亞的進口商,前者里三層外三層規模不小,後者的展位則不過幾平方米。我們的問答如出一轍:
第幾次來進博?
第二次。
產品在中國市場有賣嗎?
還沒有。
去年沒有找到代理商嗎?
沒找到。
似乎有些尷尬。但熱情的參展商並不介意。“我們有新的東西。”其中一個說,中國市場不斷冒出新的產品、新的玩法,他們來過,就知道“出新品”是一件多麼迫切的事情。今年也許就有訂單了,也許還沒有。那麼,明年還來不來?都說——來。
在“四葉草”里走一走,很容易發現這樣的“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很多人在一次次嘗試之後如願以償,也有很多企業在一次次嘗試之後同中國市場一同實現著迭代。
把八年進博放在一起看,就會知道“轉型升級”四個字是何等具象。
2018年,一臺微創手術機器人曾經驚艷全場,到2025年,全球唯一同時覆蓋髖、膝、單髁關節置換和脊柱置釘、創傷導航定位的多適應症手術機器人粉墨登場。人工智能在最初還帶有獵奇性質,後來慢慢開始佔據半壁江山,第五屆進博會有了特定的人工智能專區,第六屆出現了機器狗,第七屆有了大模型,而到第八屆,具身機器人、智能體、工業AI深度應用等等,已然在整個“四葉草”鋪天蓋地。
有統計顯示,第八屆進博會上亮相的新技術,是第一屆進博會的四倍多。這里有全球首創的不用制冷劑、而是用半導體制冷的冰箱,也有發布了一個月不到就有十家手機企業搶著搭載的芯片。
一位資深媒體人感慨,進博會“早已超過了看熱鬧的階段”。對很多跨國企業來說,進博會不僅是技術交流與合作的平臺,更是新技術快速進入中國市場並實現產業化的跳板。
這也是一個不斷融合、在融合中創新的平臺——有了垂直領域的專業展會,為何還要有一個綜合性的進博會,道理就在這里。
德國百年家族企業科德寶今年從汽車展區換到了技術裝備展區。企業負責人說,他們想讓中國市場看到自己的更多能力,進而得到更多機會。“每家業務公司都要深刻理解進博會的意義。”
而他們借由進博會進入的中國市場,則像一個“健身房”,用開放而激烈的競爭,倒逼著創新、再創新。

4
GE醫療拿到進博會上實現“全球首秀”的ORIDEX Spine機器人,相當一部分研發力量來自中國。
做零食的來伊份則拿出了一個“全球品牌管理生態平臺”,以及同馬來西亞合作研發的榛子巧克力——過去他們只是單純的進口食品採購商,如今則在同原產國“深度共創”。
這同樣是進博會的新趨勢。早期,跨國企業拿來的多是海外創新的成品,後來有了越來越多國產化產品,如今更出現了一批本土團隊參與乃至主導研發的產品。
“共創”之中,映射的是中國技術、中國企業、中國管理、中國標準的持續升級,亦在另一個層面體現了全球企業同中國市場的深度嵌合。
中國市場一直在革新,嗅覺靈敏的企業也會隨之變化。進博會上,由“共創”而“共舞”的鏡頭,比比皆是。
豐田展臺的C位,不是新車,不是氫能,而是一個工廠的沙盤。今年6月,雷克薩斯中國工廠在上海金山正式破土動工,旨在研發和生產雷克薩斯純電動車型。這是這家全球銷量第一車企的主動變化——通過結合中國在新能源領域的創新優勢與豐田全球化資源,贏得新的增長空間。
羅氏制藥的展臺中央也有沙盤,上面呈現了他們最新投資20.4億元人民幣在上海浦東建設的生物制藥生產基地。用羅氏制藥中國總裁邊欣的話來說,體會到中國創新環境和政策的不斷優化,他們選擇“all in”。
立邦研發的新涂料,應用于新能源車的電池防護、低空飛行全域涂裝。明眼人都能看出,這是奔著中國的新產業而來。
這些變化,當然是為了順應中國發展趨勢,如Crocs執行副總裁安沐恩所言,這些趨勢在全球范圍內都具有啟發性。而中國的科創能力,已經有了引領全球的底氣。
海克斯康制造智能全球CEO安德烈亞斯?雷努爾夫坦言:“以前我們在歐洲研發銷往中國,現在我們開始把中國的創新帶往世界。”
這不是一句客套話。在進博會的每一個展臺上,也許只是一個簡單的對話,明天可能就會催生改變世界和行業的新技術或生態。
這就是那麼多企業不願錯過進博會的原因,也是中國一定要辦好進博會的原因。
更高水平的開放,才有更高質量的發展——“共創”“共舞”,導向的是“共贏”。
5
第八屆進博會落幕,也意味著“十五五”又近了一步。
在二十屆四中全會召開半個多月後舉辦的進博會,“十五五”自然而然是一個關鍵詞。不僅中國人關心“十五五”,全球的企業家、參展商們,也常常談起中國的“十五五”。
渣打集團行政總裁溫拓思在進博會開幕前不久來到上海,第一時間就研讀了“十五五”規劃建議。在他看來,中國是最重要的戰略市場,進博會是參與這個市場的絕佳平臺。
而借由進博會的平臺,中國重申著“十五五”的方針、遵循,也正是不斷帶給世界的確定性——發展的確定性、開放的確定性。
中國將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集中力量推進高質量發展,將為全球經濟增長作出新的重要貢獻。中國也將堅定不移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示范建設。
這當然不會是輕而易舉的過程。“十五五”還會有很多不確定性,也會不斷冒出新的問題。一個深度老齡化的社會如何葆有活力?人工智能會衝擊社會倫理嗎?中國企業“出海”該如何掃清障礙?如此種種,都是“十五五”的大課題。
而臨近“十五五”的這屆進博會,就在很多方面嘗試著“破題”。
這是一個展示平臺、交易平臺、交流平臺,也是一個對話、探索、討論、追問的平臺。未來之問,需要時時求解,常答常新。
自然,進博會也會年年辦下去。無論對世界、對中國、對上海,它都可以扮演某種不可替代的角色。它未必需要越辦越大、越辦越頻,但一定會努力地越辦越好、常辦常新。
進博明年再來。進博歡迎你再來。(解放日報 朱賨迕 張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