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烏鎮看科技對話文明 感受數字技術讓文化遺產“活”起來神奇時刻
央視網消息:一起來關注2025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本屆峰會首次成立了文化遺產數字化專業委員會,發布了《世界互聯網大會文化遺產數字化案例集》。這些案例以虛擬現實場景在烏鎮亮相,下面就讓我們跟隨記者的鏡頭一起感受數字技術是如何讓文化遺產“活”起來的。
在浙江烏鎮昭明書院內,來自吉爾吉斯斯坦和孟加拉國的兩位青年冒雨參與了一場特殊的文化體驗。戴上MR眼鏡,也就是混合現實眼鏡,耳畔傳來潺潺水聲,光影在眼前緩緩流轉,化為西湖畔的文瀾閣。

在數字人“紀曉嵐”的導覽下,兩位青年“親眼目睹”了抗戰時期古籍南遷的艱辛歷程。虛擬場景中的文人志士輾轉千里守護典籍的歷史場景,令他們深受觸動。

這個項目通過數字技術實現了《四庫全書》與文瀾閣的相融,這也是文化遺產的復原新路徑。
浙江圖書館館長胡海榮稱:“我們通過數字化的手段,現在把所有古籍都數字化了,不需要再去看原始的古籍。”

創新的“中國模式”為全球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重要借鑒。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不僅是保存歷史的工具,更是開啟未來文明對話的鑰匙。

世界互聯網大會全球青年領軍者祖努諾瓦·努里扎稱:“我們吉爾吉斯斯坦的布拉納塔承載著絲綢之路的歷史,我們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和智能眼鏡來探索這座古塔。”

世界互聯網大會全球青年領軍者努賽巴·馬蒙稱:“這讓我意識到,我們也應該用技術保存本國的文化遺產。比如我們擁有的帕哈普爾佛寺遺址,如今已坍塌成類似公園的景觀。我可以運用我所學的專業,在科技的幫助下,用數字孿生技術存續我們的文化遺產,保護佛教寺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