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從“無機可用”到“優機可選” 小農機在丘陵山區更快更好“跑”了起來

2025-11-08 19:54:00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字號

   為全面展現各地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科學謀劃“十五五”發展新篇章的生動實踐,從今天起,推出係列報道《邁向“十五五”美麗圖景·一線見聞》。

  連日來,總臺多路記者深入基層一線,走進繁忙的工廠車間、火熱的建設工地、豐收的廣闊田野,透過鏡頭我們看到廣大幹部群眾凝心聚力、真抓實幹,將宏偉藍圖一步步轉化為美好現實的創新實踐,見證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蓬勃生機。

  小農機“翻越”大梯田

  在我國,丘陵梯田面積接近7億畝,約佔全國耕地總面積的三分之一。這些地區既是農業機械化的薄弱環節,也蘊藏著巨大的增產增收潛力。

  “十四五”期間,農業農村部組織全國科教單位、制造企業與推廣機構聚焦丘陵農機領域短板弱項,開展協同攻關,一批新型農機在丘陵梯田上大顯身手。接下來,我們先通過一個短片,看看這些“小身材、大能量”的丘陵農機,是如何改變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的。

  兩部遙控器 “收割”一片山

  農機雖“小”,本領卻不小。目前,在國家農業科技重大項目支持下,我國已圍繞丘陵山區糧油及經濟作物的耕種收等關鍵環節,推動60多種農機裝備的研發與產業化應用。

  “十五五”規劃建議也明確提出,“推進高端智能、丘陵山區適用農機裝備研發應用,促進良田、良種、良機、良法集成增效。”瞄準這一方向,各地已經開始了新探索,“丘陵農機家族”的成員正不斷壯大。來看記者在浙江縉雲縣的採訪。

  總臺央視記者 陳博:縉雲縣是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區縣,為了種植開墾了很多梯田,有的是凹在山谷里的,有的是依山而建的,以前像這樣秋收的時候,這一小層的梯田就需要一個三口之家花上一整天的時間去完成,田塊的位置越高,花費的力氣越大,而現在你看,一整個山頭的收獲,都在被遙控器所完成。

  這臺最新研發的遙控式梯田稻麥收獲機下線後的首次作業,便選在縉雲縣的梯田。人走在田埂上,遙控無人收割機在地里收獲,看上去輕松不少。但新問題隨之而來:過去農民能在梯田爬上爬下,機器該如何跨越一層層的梯田?

  原始梯田,沒有現成的機耕路。田大哥第一次使用遙控收割機。他決定實地探出一條路來。

  從衛星圖上看,這片百畝梯田總共分成60塊,形狀極不規則。最小的一塊,只有一畝。最大的一塊,剛過三畝。對初來乍到的農機而言,這里像個復雜的“迷宮”。要找出一條能串聯每一塊田完成收割的路線,並不容易。

  兩個梯子通過無人機搭穩後,田大哥繼續遙控農機緩緩倒退下行。由于是第一次用遙控的方式操作,他格外謹慎,每走一步都小心翼翼。

  在梯田里採訪時,我們發現收割機機手和無人機機手的分工協作,不只是尋找路線,更是在為未來農機作業模式探索全新的配合方式。沒路的時候,無人機運來梯子。糧食裝滿後,無人機再運下山。這樣配合起來,作業效率顯著提升。

  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科技管理處副處長 沈成:好的農機產品光靠研發設計是不夠的,是試出來、用出來、不斷改進出來的,我們推一些特色的裝備,然後形成一個好的技藝融合的模式,進一步地推廣、擴散。

  梯田“試驗場” 農機“試”出新天地

  剛剛大家看到的浙江縉雲縣的探索,是為我國南方丘陵山區農機化發展提供了新的解法。那麼如何讓小農機在丘陵山區更快更好“跑”起來呢?今年,農業農村部在全國典型的丘陵山區省份遴選出了第一批“丘陵農機熟化應用規模化試點縣”,就是要讓不同類型的丘陵梯田成為新型農機的試驗場。下面,我們就去位于西部地區的試點縣甘肅定西看看那里的新探索。

  李聚東在甘肅經營一家農業合作社。這兩年,他作出一個大膽決定:盡管高山梯田效益不佳,他反而擴大了流轉面積。他的底氣,來自那個停滿農機的倉庫。

  記者:我發現機庫已經堆得滿滿當當,院子里邊又堆上了,這些機器是越來越多嗎?

  甘肅宣嬧農機服務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李聚東咱們種了不同的品種還有不同的作物,這是今年新引進的一些機子。好多廠家也在研發這些適合于丘陵山區作業的。

  記者:都是投放在你這開始試用?

  甘肅宣嬧農機服務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李聚東對,試用。

  這幾臺新款“小挖機”,是用來挖中藥的。為了試用這批機器,李聚東專門在梯田里調出600畝地,種植收益更高的中藥材。這些新型農機與以往使用的完全不同,但大家學起來卻很快,不到半天就已熟練操作。

  甘肅宣嬧農機服務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李聚它非常靈活,像這個手柄就是來回擺動,鏟就可以上下跟手一樣把土抖出來,把藥材抖到上面,抖出來。

  5年前,咱們在這邊只種了50畝地。經過這五年的發展,能看到的這四五座山頭都是咱們合作社在種,基本上從耕、種、防、收各個環節都可以實現機械化。我印象最深的是今年在春耕的時候,十幾輛新型在我們地里面一起來工作,那個場面特別壯觀。這在五年前,我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有了這些裝備,梯田種植結構有了更多選擇,也為農民帶來更豐厚的收益。

  甘肅宣嬧農機服務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李聚國家“十五五”規劃把丘陵農機的發展也寫進去了,這讓我非常振奮。今後五年,我要靠新農機擴種盤活山地,讓閒置的土地能產出更大效益,讓每畝地的收益再翻番,真正把這一片山打造成鄉親們的“致富山”。

  協同攻關 新型工廠“智造”丘陵農機

  採訪中,記者發現,幹勁十足的不僅是李聚東,還有一大批農機生產企業。我國農機企業和科研院所正在深度聯合,推進“有組織科研”,加速好的農機裝備應用落地。

  油茶是我國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樹種,“十四五”期間我國茶油產量增長53%。眼下,油茶第一大省湖南迎來了收獲季。一批新型採收機,進入了當地的油茶基地,改變了傳統的收獲方式。

  在標準化種植的油茶果林中,更便捷的油茶果採收機開了進去。抱住一棵樹,撐開一柄傘,搖晃幾秒鐘,傳送、裝袋,一棵樹的收獲就這樣完成。從以前的“手工摘”到現在機器“搖”,這對于農機生產企業來說,更是研發路徑的轉變。他們不再閉門造車,而是積極聯合各方力量,打通產學研用環節,這也成為他們能夠快速迭代創新的關鍵密碼。

  湖南農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信息化負責人 孫立凡:不只是我們在找科研單位,科研單位也在找我們,你要把這個機具真正做好,農戶在這個田地上真正去用了達到了效果,這個科研成果才真正做到位了。

  除了與專業的院校合作,企業自身也在打磨內功。湖南雙峰的這家企業,一年前的生產線上還是敲敲打打,人工組裝。現在已經建成了5.5G+智能工廠,所有設備聯網運行,由中樞係統精準控制。在現在的生產線上,機械臂靈活揮舞、無人小車精準運輸、高清攝像頭嚴格檢驗,這樣的智能化生產場景隨處可見,不僅保障了產品精度,更顯著提升了產能。

  湖南農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信息化負責人 孫立凡:改造之後我們的產能相比以前提升了270%。

  通過集成研發和試點推廣,“十四五”期間,我國丘陵山區實現了從“無機可用、有機難用”到“優機可選”的關鍵突破。而面向未來,更多的探索已經開始謀劃。

  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科技管理處副處長 沈成: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推進高端智能、丘陵山區適用農機裝備研發應用。下一步,我們將把近幾年產生的新技術用起來,研發更適配丘陵山區的好裝備。同時建設不同區域的試驗基地,用好試點縣進行裝備驗證、模式驗證,讓這些好裝備在更多區域落地,釋放丘陵山地的農業潛力,支撐穩糧保供和鄉村振興。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