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頭啖湯評論:我們準備好了

2025-11-06 14:33:00
來源:粵學習
字號

  當全運會的火炬“綻放”粵港澳,當《氣勢如虹》的“戰歌”唱響大灣區,一場承載著信念、創新與夢想的體育盛會,已是熱潮涌動。

  還有3天,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開幕式將在廣東廣州舉行。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粵港澳三地聯合辦賽,是一次跨越地域的融合探索和制度創新。

  從2021年獲批承辦,到如今開幕在即,回望4年多來粵港澳三地同心協力辦賽的歷程,以及取得的豐碩成果,我們滿懷信心地向全國人民發出熱情的邀約——

  我們準備好了!大灣區歡迎您!

  二

  時間回到2021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正式批復,同意廣東、香港、澳門三地聯合承辦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從那一刻起,全運會進入了“大灣區時間”。

  這不僅是全運會歷史上首次由多個地區聯合舉辦,更是“一國兩制”在體育領域的嶄新實踐。粵港澳三地迅速達成共識,展現出高度的默契與決心——以“綠色、共享、開放、廉潔”為辦賽理念,以“簡約、安全、精彩”為辦賽要求,破解跨境協作難題,共同探索聯動機制新模式。

  這種共識,是信心的體現,是勇氣的宣言!

  信心,源于國家戰略的引領。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體育,是最能凝聚共識、激發活力的領域之一。十五運會落地粵港澳,是大灣區展示綜合實力、深化融合發展的新契機。

  勇氣,來自三地的共同擔當。廣東廣州曾承辦六運會、九運會、2010年廣州亞運會,具備豐富的辦賽經驗。此次十五運會的籌辦,粵港澳三地政府高度重視、積極作為,在努力為全國人民奉獻一場體育盛會的同時,更通過賽事推動區域協同發展、增進三地的情感聯結。

  社會各界對十五運會的參與熱情持續高漲。城市街頭的倒計時牌、社區的全民健身活動、企業的聯動宣傳,讓“全民全運、全運惠民”的氛圍不斷升溫。

  體育、文旅、科技等產業主動作為,形成賽事經濟與社會活力的良性循環。體育產業借助賽事提速升級,文旅市場以全運會為契機集中上新,科技企業以數字化手段硬核賦能。市場主體的廣泛參與,不僅為十五運會提供了有力支撐,也使得賽事的籌備成為了市場創新的催化劑。

  從政府的統籌,到群眾的響應,再到市場的激發,十五運會的籌備過程凝聚著信心與勇氣,讓共建、共享、共贏的理念深入人心。

  粵港澳三地通過機制創新、聯絡協作、信息共享,搭建起高效的合作體係。“以體育為媒”,這句莊重的誓言是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的現實注腳。

  三

  十五運會的籌辦是一項係統工程,考驗著城市管理能力、協調機制和社會動員力,檢驗著灣區融合的深度與廣度。

  4年多時間里,粵港澳三地在協同推進十五運會過程中展現出務實、高效與協同的魄力。

  賽程安排按照“廣東為主、港澳優先”的原則,綜合考慮城市特色和項目優勢,充分尊重港澳意願,把比賽項目分布在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等19個城市。十五運會因而成為全運會歷史上城市覆蓋最廣的一屆。尤其公路自行車、田徑馬拉松等項目以跨境形式舉行,展現了大灣區一體化發展新成效。

  賽事不僅在地域上實現聯動,更在理念、機制、行動上同頻共振。

  機制創新促融合。粵港澳三地首次攜手辦賽,意味著要跨越制度、法律、標準的差異。為破解跨境協作難題,十五運會組委會創新建立“1+4”聯絡機制。國家層面設立組委會港澳工作協調部,承擔頂層統籌、跨區域資源調配的關鍵職能;粵港澳層面則建立聯絡會議、首席聯絡官、聯絡員和聯合工作組4個常態化機制,形成“分層對接、全域覆蓋”的溝通網絡。這種多層次的溝通機制確保了三地在跨境賽事組織銜接、口岸通關流程優化、人車證件互認標準統一等重點領域達成高效共識。

  公路自行車賽連接三地,實現“一賽事跨三境、一次無停留”,運動員可通過港珠澳大橋實現“無感通關”,跨境賽道230公里,是十五運會最具象徵意義的創新之一。前置查驗、智慧調度、雲指揮平臺等智慧化、數字化手段的應用,讓賽事運轉更高效,為運動員和觀眾提供順暢體驗,也為未來大灣區互聯互通積累經驗。

  場館“煥新”步履穩。十五運會的場館建設不走尋常路,以“煥新”為主要方式。天河體育中心、廣東奧體中心、深圳灣體育館等熟悉的地標陸續完成蝶變升級,香港的啟德體育園拔地而起,澳門的乒乓球、排球場館煥然一新。105個場館場地,共同織就全運會的賽事網絡,其中超9成場館為既有場館改造,“不新建大型場館”的綠色承諾兌現于行動之中。

  綠色建築理念、近零碳技術貫穿始終,從建築節能到材料循環,從照明優化到無障礙設計,每一座體育場館都是可持續發展的樣板。這些場館,不只是比賽空間,更是城市普惠未來的公共財富。

  城市更新快提速。辦賽事,就是辦城市。“以賽興城、以城促賽”,是廣東籌備全運的重要策略。廣州統籌推進道路、園林、河道、街區、照明、市容、美麗鄉村等8類共291個城市品質提升項目,煥新城市面貌,讓城市宜居宜業宜遊水平再躍升,實現全運紅利全民共享。

  廣東省奧體中心新增設2.8萬平方米公共空間,成為市民共享的健身公園;天河體育中心鋪設專業健身跑道和風雨健身跑道,年均可服務市民跑者超千萬人次。城市的每一處“微更新”,都讓體育成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

  全運會的籌辦不僅讓城市“煥新顏”,更讓居民生活“添活力”。深圳、佛山、珠海等城市以全民健身建設為抓手,拓寬綠地、完善慢行係統、增加城市跑道,賽事籌備與城市發展交織成景。

  惠民舉措入人心。全運會不只是運動員的賽事,更是我們每個人的盛事。本屆全運會,群眾賽事活動設23個大項、166個小項,約有1.1萬名運動員參加決賽。上百萬人參加了群眾賽事預賽和“我要上全運”賽事活動,幾乎“周周有比賽”的生動場景,是“全民全運、全運惠民”的真實寫照。

  共享,是十五運會籌辦工作的重要理念,也是辦賽“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生動體現。全民共享,是十五運會最溫暖的底色。廣東將場館賽後利用納入整體規劃,超過9成比賽場館將在賽後向公眾開放。

  四

  十五運會是迄今規模最大的一屆全運會,賽事的籌備工作也是一場比賽。在這場與時間的賽跑中,粵港澳三地的腳步鏗鏘有力,籌辦成效已然顯現。

  首先,是創新突破。十五運會首次實現三地聯合承辦,創新形成了“三地三同”聯合辦賽模式。這場制度創新跨越了地域與體制的界限——三地在賽事規劃、數據共享、口岸通關、賽事服務等方面實現聯動,探索出大灣區跨區域協同治理的新經驗。

  其次,是融合發展。賽事不僅帶動著體育事業與體育產業升級,更促進了區域經濟與社會的深度融合。“體育+科技”“體育+文旅”“體育+城市更新”協同並進,文旅活動與賽事同步推進,跨境交通便利化政策持續優化,“港車北上”“澳車北上”政策帶來居民跨區域觀賽熱潮。體育的魅力,讓城市的脈搏更強勁,讓三地之間的距離更靠近。

  第三,是惠民共享。群眾賽事項目數量之多、覆蓋之廣,前所未有。從城市廣場到鄉村田間,從港澳社區到內地賽區,群眾體育熱情空前高漲。賽後場館將全面向公眾開放,搖身一變成為全民健身的公共空間;綠地、街角、天橋下的健身跑道成為市民的生活新場景。體育的熱度,將轉化為民生幸福的溫度。

  第四,是綠色節儉。十五運會堅持“不新建大型場館”“近零碳改造”“資源循環利用”,實現節能與效益的統一。從場館改造到運營管理,從交通調度到能源使用,十五運會籌備的每一個環節都體現著綠色低碳理念。這不僅為全國大型賽事提供了新樣本,也詮釋了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時代擔當。

  隨著倒計時越來越近,籌備的節奏愈發緊湊。從賽事編排到志願者招募,從場館測試到安保演練,一項項工作如同精密的齒輪高速運轉:105個競賽場館全部準備就緒;34個大項、419個小項賽事編排完成,有些小項已經開賽;賽會志願者專業培訓、場館培訓及崗位實踐演練正深入推進,粵港澳三地的“小海豚”已整裝待發……

  今天的大灣區,處處洋溢著喜迎十五運會的濃厚氛圍。“激情全運會,活力大灣區”的口號朗朗上口,吉祥物“喜洋洋”“樂融融”的身影遍布大街小巷,相關表情包、手辦、短視頻在網絡平臺熱傳。社交媒體上全運倒計時話題閱讀量過億,群眾自發制作的宣傳視頻被廣泛轉發點讚。

  賽事的籌備,讓人們感受到的不僅是期待,還有歸屬。十五運會已成為市民共享的節日,成為灣區共同的情感符號。它凝聚三地力量、映照體育精神,展示著新時代中國的開放與自信。

  五

  志願者的微笑是十五運會最好的名片。“所有的美好,不期而遇。你和我,全都在這里。”這是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志願者主題曲《我們都在這里》中的歌詞。是的,我們都在這里,迎接全國的體育健兒和八方賓客,匯聚在十五運會的大舞臺。

  接下來,將是拼搏者的時間,是奮鬥者的時間,更是屬于中國的時間。透過十五運會,透過粵港澳大灣區,世界將看到一個更加開放、自信、包容的中國正在加速奔跑。

  讓我們一同倒數,翹首期待11月9日的到來,共同見證粵港澳大灣區上演的這場充滿激情與活力的體育盛會。

[責任編輯:房琳琳]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