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儲“裱糊”美國經濟
才過去一個多月,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美聯儲)再次降息,釋放出“鴿派”信號。
當地時間10月29日,美聯儲結束為期兩天的貨幣政策會議,宣布將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下調25個基點到3.75%至4.00%之間。這是美聯儲今年以來第二次降息。
然而,這次降息並未向金融市場釋放樂觀信號。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在會後的新聞發布會上發出“鷹派”聲音稱,12月再次降息並非板上釘釘。

資料圖:美聯儲主席鮑威爾。
在鮑威爾講話期間,美股市場呈現劇烈波動:三大指數全線跳水,盤中一度集體翻綠,隨後納指轉漲,道指、標普500指數尾盤跌幅有所收窄,截至收盤,道指跌0.16%,納指漲0.55%,標普500指數平盤報收。
為什麼美聯儲“一鴿再鴿”,鮑威爾卻要釋放偏向收緊預期的“鷹派”表態?
這一方面是因為,美國政府的關稅政策讓經濟處于嚴重不確定的狀況,讓美聯儲陷入了“兩頭堵”的境地。
關稅使商品成本上升,價格自然隨之上漲。
近幾個月來,美國通貨膨脹未見明顯好轉。據美國廣播公司報道,美國政府數據顯示,美國9月通脹攀升至1月以來最高水平,其中牛肉等民生商品價格飆升。
與此同時,招聘速度放緩,使得美國經濟面臨“滯脹”的典型風險。這讓美聯儲陷入了困境,因為其必須平衡控制通貨膨脹和提高就業率。
美聯儲聲明稱:“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依然很高,我們密切關注雙重使命所面臨的風險,並認為近幾個月來就業下行的風險有所上升。”
如果美聯儲為應對關稅引發的通脹不降息,可能導致經濟衰退;但如果為刺激經濟降低利率,又可能加劇通脹。
也就是說,美聯儲陷入了兩難境地。
另一方面,由于政府持續“停擺”,9月份的官方月度就業報告遲遲未能發布,這使得美聯儲無法準確掌握當前勞動力市場的真實狀況。
目前持續的聯邦政府“停擺”,已成為美國史上第二長的政府“停擺”事件,這也給美聯儲的工作帶來了諸多困難。

資料圖:美國國會大廈。圖/中新社記者 陳孟統 攝
由于美國勞工統計局的員工在“停擺”期間被迫休假,包括就業數據在內的重要經濟數據收集工作,已被無限期暫停。
美聯儲通常會參考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數據來判斷勞動力市場狀況,包括新增就業崗位數量和當前失業率。上一份就業報告于9月初發布,該報告對8月份的就業市場狀況描繪了一幅相對黯淡的圖景。8月份,美國新增就業崗位數量較春季減少了10萬多個,失業率也攀升至4.3%,為2021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本來應于10月初發布的9月就業報告,隨著美國政府“停擺”已無限期推遲發布,恐怕連數據收集工作都無法按時完成。這份報告,也許已經離美聯儲遠去了。
連就業數據都無法掌握,美聯儲如何判斷該不該降息?
鮑威爾曾用一個形象的比喻點明困境:“在大霧中應該怎樣開車?當然是減速。”
正因如此,在美國政府各種操作下,美聯儲陷入了“降息不行、不降也不行”的僵局,只能一邊降息,一邊放出後續可能不會降息的“預期”,勉強為美國經濟“裱糊”出一個相對平穩的局面。
但如果美國政府繼續延續當前的政策思路,未來美聯儲就算想要勉強維持這種狀態,也並非易事。
(“三里河”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