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焦點訪談|從“按時供暖”到“按需供暖” 一起看供暖背後的“民生溫度”

2025-11-03 10:01:00
來源:央視網
字號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近期我國北方部分地區持續降溫,多地提前達到入冬標準。10月中下旬,華北多個城市已陸續宣布入冬。幾乎在同一時段,從西北的甘肅省白銀市、華北的山西省晉城市,到東北的黑龍江省漠河市等北方多個城市相繼打破常規供暖時間表,宣布提前供暖,北京、河北等地也緊鑼密鼓做好各項供熱保障準備。寒冬將至,溫暖先行,這些地方如何精準響應百姓需求?又通過哪些舉措有條不紊應對冬季供暖考驗?今天(11月2日)我們就一起走進這些城市,探尋提前供暖背後的民生溫度。

  德州平原縣的夜里現在已經寒風瑟瑟,但居民張女士家里卻很是溫暖。10月以來,平原縣被連綿陰雨籠罩,降水量較常年激增695%,平均氣溫也比往年低了1.3℃,濕冷加低溫讓很多居民非常不適應,都盼著暖氣能早點來。綜合考慮這些情況,當地于11月1日開始提前供暖,這比規定的供暖時間11月10日足足早了10天。

  這份提前到來的溫暖,並不是一個簡單的決定,它背後是政府細致、綜合的考量。在提前供暖政策出臺之前,要傾聽百姓呼聲,然後做科學嚴謹的論證,更重要的是要做好各項籌備工作。先要盯準溫度變化,規劃供暖時間;再精準計算能耗與成本,找到百姓需求和企業負擔的平衡點;還要把城市里盤根錯節的供熱管線查個遍,確保整個供暖季暖氣能一直穩穩地送進居民家。這些瑣碎細致的工作,方方面面都要落實到位。

  從當地開始降溫後,城管、氣象、供熱公司等部門每周都會在一起開供暖協調調度會。會上,氣象部門提供精準天氣數據,為供暖時間調整做參考;供熱公司則抓緊排查設備、調試管線;城管部門則幫助供暖企業解決籌備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多方聯動會商,讓提前供暖能高效順利實現。

  今年當地的供暖也有新變化,供暖工程進行了提升改造。平原縣地熱資源豐富,為降低能耗、實現高質量發展,今年當地首次啟用了清潔熱源替代項目,從地下抽取58—60℃地熱水,借助它的熱量來供暖。

  山東德州市平原縣委副書記、縣長齊強:“往年,我們主要靠燃煤供暖,如果想提前供暖,無論是成本和能耗壓力都非常大。但是今年,我們啟動了地熱清潔能源替代工程,在成本方面,相比傳統的燃煤供暖能節省成本,這讓提前供暖有了更大的底氣,既溫暖了百姓家,也沒給財政造成更大的壓力,是可持續的。”

  新技術的運用,解決了成本巨大的難題,為提前供暖提供了支撐。不過萬事開頭難,要讓新項目、新技術真正落地,發揮出覆蓋202萬平方米、服務全縣超一半家庭的供暖作用,還有不少準備工作要做。

  地熱能源站是整個清潔熱源項目的樞紐。地熱水從地下1500米抽上來,要先在地熱能源站提取熱量,再用這些熱量加熱自來水,然後把加熱好的水通過管道送到居民家實現供暖。往百姓家送水的出水口溫度高低,直接決定了居民家里暖不暖。

  供熱係統本身是個龐雜網絡,今年又首次啟用新技術,工作人員需要盯著沿線各個檢測點的數據,反復調試,才能找到最適配的溫度。而提前供暖,也能夠為調試設備、解決各種問題留出時間,為真正的嚴冬到來做好準備。

  齊強:“決定提前供暖,給新設備一個熱身和調試機會,確保在寒冬到來之時,整個係統能夠萬無一失。說到底,供暖這件事,它體現的是我們執政的價值導向,是我們城市精細化管理的重要抓手。”

  對城市進行更精細化的管理,根據百姓需求靈活調整各項政策,是當下各地都在努力踐行的管理理念,也是黨和國家以人為本、人民至上根本宗旨的體現。

  在河北北部,受寒潮影響明顯的張家口壩上地區,在規定供暖日期10月15日前幾天,陸續啟動今冬供暖工作。石家莊、邯鄲等地也會在規定供暖日期前幾天,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帶溫帶壓試運行。

  承德于11月1日正式供暖,但各區縣早在正式供暖前三四天就啟動了試運行。在11月1日正式供暖第一天,記者走進了當地一戶居民家中。記者看到,除了常規的供暖設備之外,今年很多居民家中都新安裝了一塊室溫採集器。它就像眼睛一樣,實時盯著家里的供熱溫度,並能把數據及時傳給控制係統。這些室溫數據由省、市、縣和企業多方共享,一旦溫度出現異常,管理部門會自動派發督辦工單,督促供熱企業及時上門解決。除此之外,居民也可以通過手機遠程調節溫度,甚至還有分時模式,可以將不同時段設置為不同的暖氣溫度。

  這種智能控溫技術能精準匹配需求,始終保持室內舒適。同時,居民通過自主調節溫度,在費用上可以多用多付、少用少付、不用不付,降低了居民的採暖成本。

  這一臺小小的智能設備,彰顯的是城市供暖理念的升級,供暖不再是一刀切的粗放型保障,而是轉向了更精準、人性化的服務。

  要實現這樣的服務,背後要做的工作也有很多。上一個供暖季剛結束,河北就對曾出現問題的供熱區域、帶病運行的熱源和熱力站做了全面檢修,並對老舊供熱管網進行了改造,提前消除供暖隱患。

  一大早,包頭市供熱公司的工作人員就來到郝桂琴家測量室溫,查看供暖設備的運行情況。10月初,包頭遭遇降溫天氣,氣溫普遍下降4℃至6℃,局部地區降幅達6℃至8℃。為應對低溫,當地及時調整供暖計劃,將供暖時間提前兩天,于10月13日正式啟動供暖。

  沉寂許久的管道剛啟用最容易出問題,所以這段時間,供熱公司會專門走訪容易出現問題的重點戶。郝桂琴住的是老式居民樓,而且是邊戶,處在供暖管道的末端。往年家里的暖氣總會出現時冷時熱的問題,但今年啟動供暖以來,溫度卻很平穩。

  為解決像郝桂琴家這樣的邊戶、角戶、頂戶等易出現失溫快、供暖不穩定的痛點,讓每一家都能溫暖過冬,當地專門在這些用戶家中加裝了新型測溫設備。設備每小時自動測量一次室內溫度並上報係統,一旦發現溫度有下降趨勢,工作人員會及時上門查看,把保持溫度穩定的工作做在前面。

  今年當地全面升級了供暖係統,還新增了天氣預報模塊。在供暖管理係統里能隨時監測到當地未來7天,每天不同時段的溫度,結合這些數據,就能動態調整供暖熱力值。既降低了能耗,又能精準匹配溫度。

  近年來,全國很多地方都利用新技術,優化升級供暖係統,提升百姓的供暖體驗。在遼寧大連,當地的智慧供熱監管平臺,按每0.6萬平方米供熱面積裝1塊測溫表的標準,在全市均衡設置了遠傳測溫點,動態監管全市供暖運轉情況。在黑龍江哈爾濱,通過智慧供熱平臺,能直接查看長達172公里的南北兩條主幹線、四條聯絡線的實時狀態,實現高效巡檢、防患于未然。

  除了在智慧係統這類新型智能化軟件建設上發力,各地也借著近年來城市更新的契機,解決供暖的老問題。比如在老舊小區改造中,更換居民樓里的老化管線,結合居民的供熱需求與城市的供熱條件,重新科學排布管線。有些地方還為樓體加裝新的保溫層,從根本上破解老舊小區取暖難的問題。

  在提前供暖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各種小問題,供暖效果可能也不會一下子達到完美,需要不斷調整、一個一個問題去解決。但正是需要這樣耐心、細致的工作,才能把每件民生小事辦實,讓百姓真切感受到政策的溫度。

  節目中我們看到,各地用“提前一步”的行動、“精細一分”的管理,把溫暖送到了百姓心坎上。國家發展改革委表示,綜合研判今年供暖季能源供需總體平衡,民生用能保供穩價有堅實基礎,民眾溫暖過冬有充分保障。供暖這件“民生小事”,一頭連著百姓冷暖,一頭映著民生擔當。從“按時供暖”到“按需供暖”,從“粗放保障”到“智慧服務”,變化的不僅是供暖模式,更是把城市治理的精細變成了千家萬戶冬日里實實在在的安穩和暖意。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