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好綠色發展的“行動派”——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一線觀察之三
新華社北京11月2日電 題:當好綠色發展的“行動派”——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一線觀察之三
新華社記者高敬、黃慶剛
綠色發展,是新發展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底色。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將“美麗中國建設取得新的重大進展”作為“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對“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美麗中國”作出部署。
記者看到,各地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著力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路子,持續加快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步伐,以實際行動書寫美麗中國建設的新篇章。
綠色低碳,轉型發展步伐走得更快更穩
產業向“綠”、產線向“智”、產品向“新”。在“鋼城”河北唐山,鋼鐵產業正在實現綠色“蝶變”——
在首鋼股份公司遷安鋼鐵公司熱軋酸洗車間,新一代酸洗低碳產品在經歷多道自動化工序後下線。這一產品實現廢鋼資源100%回收利用,綜合降碳30%以上,不僅滿足市場對高品質低碳排放鋼的需求,同時兼顧高硬度與高韌性的優異性能。
一塊鋼鐵的變化,折射出各地加快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的努力和探索。
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新時代以來,我國以年均3.4%的能耗增速支撐了年均6.1%的經濟增長。
綠色制造體係更加完善。累計培育國家綠色工廠6430家、綠色工業園區491個。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風電、環保裝備等產業發展迅速。各地積極培育和壯大綠色生產力,不斷塑造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
農業生產更加綠色高效。為實現黑土地可持續利用,東北地區大力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探索推行綠色防控、科學施肥,全國化肥農藥施用量連年下降,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水平持續提升。2024年,農膜回收處置率達到85%,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8%以上,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79.4%。
能源結構更加清潔低碳。西北風電光伏、西南水電、海上風電、沿海核電等清潔能源基地建設持續推進,我國建成全球最大清潔發電體係。全社會用電量中,每3度電就有1度綠電。
面向未來,《建議》對積極穩妥推進和實現碳達峰、加快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等作出部署。北京大學碳中和研究院副院長張海濱說,實現綠色低碳發展,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係統性變革,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要推動能源結構、產業結構以及生活方式等全面轉型,加快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
更綠更美,生態環境“成績單”持續刷新
在廣西桂林陽朔縣,悠悠漓江宛若一條玉帶,遊人的歡聲笑語回蕩在青山綠水之間。
“現在向客人講解,不用扯嗓子吼了,竹筏電力化改造明顯提升了遊客的舒適性。”竹筏工莫劍斌說,以前的燃油竹筏,不僅噪聲大、污染空氣,還有燃油泄漏風險。如今,竹筏裝上電動機,惱人的突突聲和尾氣成了往事,更好保護漓江的一江碧水。
如今,漓江流域生態環境質量連續4年保持“優”等級,吸引著五湖四海的遊客前來感受桂林山水的魅力。
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萬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我國生態環境“成績單”持續刷新——
藍天碧水正在成為常態。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重點城市PM2.5平均濃度累計下降56%,重污染天數減少92%;碧水保衛戰持續推進,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達到90.4%,首次超過90%,北京亮馬河、廈門雊鈸湖等河湖經過治理,變身為風景優美的“城市會客廳”。
更多綠色點染著祖國大地。“三北”工程攻堅戰持續推進,科爾沁沙地再現往日稀樹草原風光,黃河泥沙輸入量大大減少,塔克拉瑪幹沙漠戴上了“綠圍脖”。我國森林覆蓋率達25.09%,比2020年提高了約2個百分點,成為全球增綠最多最快的國家。
城鄉人居環境更加美好。北京利用騰退土地建生態廊道、口袋公園,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進一步提升;成都蜿蜒的天府綠道如碧色絲線,人們穿梭于油菜花海與竹林幽徑之間,享受綠色福祉;濟南“點亮”一城山色,一個個山體公園拓展綠色空間,人們在登山健步中品味“慢生活”……“推窗見綠、出門入園”正在成為現實,人們盡享綠色生態之美。
因綠而興,不斷探索和諧共生發展新路
蒼山洱海間,越野跑者的腳步踏破晨霧,帆船帆板劃開碧波如練。在金秋十月的雲南大理,中國戶外運動產業大會連續第三年在此舉辦。
依托良好生態環境,大理推動戶外運動成為連接“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新紐帶,將賽事“流量”轉化為經濟發展“增量”。
在“兩山”理念引領下,不少地方在山水上做文章、在生態上下功夫,探索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路子。
生態富民產業蓬勃發展。在浙江,湖州長興縣憑借良好的生態優勢、旅遊優勢、區位優勢,以“民宿圈”帶動“經濟圈”繁榮。在福建,武夷山國家公園推廣建設生態茶園,引導茶農提高茶葉品質,帶動茶產業鏈產值過百億元。
生態補償機制持續推進。從新安江到赤水河、再到黃河……全國已有20多個省份建立數十個跨省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有關部委聯合出臺實施方案,深入推進大江大河幹流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
人與青山兩不負。各地實踐證明,良好生態環境本身蘊含著無窮的經濟價值,能夠源源不斷地創造綜合效益,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即將邁上“十五五”新徵程,《建議》部署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要求“完善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因地制宜拓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渠道”“建設美麗中國先行區,打造綠色發展高地”等。
北京林業大學生態文明研究院院長林震表示,落實《建議》相關部署,堅持綠色發展理念,保持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推動“十五五”時期美麗中國建設取得新的重大進展,將為到2035年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打下堅實的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