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言道|三組關鍵詞看習近平韓國之行

中新網11月2日電 題:三組關鍵詞看習近平韓國之行
11月1日晚,國家主席習近平結束出席亞太經合組織第三十二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和對韓國的國事訪問後回到北京。
作為習近平主席在二十屆四中全會後的首訪,此次韓國之行承載的深意,可以透過三組關鍵詞來理解。
變與不變
此行中,習近平主席的首場活動是同美國總統特朗普會晤。這次會晤,是習近平主席與特朗普時隔6年再度會面,也是特朗普新任期內中美元首首次會晤。
風風雨雨幾十年,近年來中美關係更是“發生了不少事情”。從兩國關係看,前段時間,中美經貿關係再次出現波折,通過吉隆坡經貿磋商,雙方形成了解決問題的共識。從國際局勢看,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全球經濟增長乏力,同時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新機遇、新挑戰。
當此之時,世界前兩大經濟體的掌舵者如何校準航向,既關乎兩國人民,也關乎人類前途命運。
“經貿應該繼續成為中美關係的壓艙石和推進器”“雙方應該算大賬,多看合作帶來的長遠利益”“對話比對抗好”……此次會晤中,習近平主席直面問題,把脈開方。
中美到底是對手,還是夥伴?此次會晤,對于這個根本的、管總的問題,習近平主席再次強調中國答案:“兩國做夥伴、做朋友,這是歷史的啟示,也是現實的需要。”
言語間,是大國外交的定力和格局。
求同與存異
這次韓國之行,是習近平主席時隔11年再次對韓國進行國事訪問,也是李在明就任韓國總統後的首次中韓元首會晤。對于習近平主席此次訪問,韓方準備了高規格歡迎儀式。
中韓是搬不走的重要近鄰,也是分不開的合作夥伴。11年前,習近平主席訪問韓國時曾提出,“以對話協商方式凝聚共識,以互諒互讓的精神處理分歧,以合作共贏的態度促進共同發展”。
11年後,在兩國關係改善發展的重要時期,習近平主席再次強調,從長遠角度看待中韓關係,在彼此尊重中共同發展,在求同存異中合作共贏。
“志同道合是夥伴,求同存異也是夥伴。”今年以來,從東南亞、俄羅斯到中亞,再到此次韓國之行,中國外交持續落筆周邊。
在元首外交引領下,尊重各自發展道路、支持彼此核心利益、相互提供戰略支撐,日益成為中國同周邊國家關係的鮮明特徵。
對抗與合作
亞太地區曾飽受衝突戰亂之苦。正是因為擺脫了冷戰陰霾,亞太地區特別是中小經濟體步入奔向現代化的快車道,“亞太奇跡”才應運而生。歷史昭示我們:對抗對立只會帶來隔閡和動蕩,合作共贏才是越走越寬的人間正道。
如今,世界正站在新的十字路口。習近平主席再次強調,“要堅守亞太經合組織促進經濟增長、增進人民福祉的初衷”。
“堅持‘拉手’而不是‘松手’、‘延鏈’而不是‘斷鏈’”“勇于‘拆牆’”“讓更多合作成果惠及亞太地區人民”……此行中,習近平主席的主張引發各方強烈共鳴。
10月31日,習近平主席分別會見加拿大總理卡尼、泰國總理阿努廷、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合作”“穩定”亦成為重要關鍵詞。
越是風高浪急,越要同舟共濟。前不久,二十屆四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制定“十五五”規劃的建議,中國將繼續以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深層次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這將為亞太和世界經濟帶來新機遇。
今次,隨著APEC東道主“交棒”,世界的目光投向深圳。這座“奇跡之城”,已準備好向世界展現中國開放合作的決心與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