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牢記囑托 共建美麗新西藏】娘蒲鄉樣本:一只梅花鹿“馱”起的鄉村振興鏈

2025-11-02 21:03:00
來源:中國西藏網
字號

  中國西藏網訊 車輛經過數小時的跋涉,沿著土石山路一路顛簸,我們終于抵達海拔4000米的西藏第一家規模化高原生態養鹿基地:工布江達縣娘蒲鄉梅花鹿養殖基地。皚皚白雪中,一群毛色華美、體態優雅的梅花鹿正悠閒踱步,與遠方的雪山、近處的牧舍構成一幅動人的生態畫卷。

  圖為皚皚白雪下的鹿群 攝影:楊眉笑

  就是在這片曾因高寒缺氧、交通不便而被視為發展“劣勢”的土地上,娘蒲鄉憑借敢闖敢試的勁頭,將“劣勢”轉化為特色產業發展的“護城河”,蹚出了一條以梅花鹿、馬鹿特色養殖為核心,集繁育、加工、文旅于一體的高原振興之路。 

  圖為好奇看鏡頭的小鹿們 攝影:楊眉笑

  高原“引鹿”:從生態劣勢到產業優勢

  娘蒲鄉,西藏自治區林芝市工布江達縣東北部的高寒牧區,全鄉總面積約1200平方公里,草場面積佔比高達65%。境內河流縱橫,植被豐茂,天然草場中富含黃嗋、紅景天、蟲草等中草藥。這獨特的自然稟賦,為耐寒的梅花鹿提供了理想的生長環境和優質的食源。

  自2023年引入梅花鹿、馬鹿特色養殖產業以來,娘蒲鄉瞄準市場需求,緊扣梅花鹿的耐寒特性與高原純凈的生態標簽,著力打造差異化產品。他們摒棄低端同質競爭,通過倣野生養殖方式,確保鹿群品質。

  圖為劉延宇向記者展示鹿茸 攝影:楊眉笑

  “鹿產品在內地市場認知度較高,我們依托高原純凈生態的標簽,即便在西藏本地,產品也打開了銷路。”養殖基地的劉延宇告訴記者。這位從吉林遠道而來的技術員,畢業于動物養殖與疾病防治專業,來到娘蒲鄉剛兩個多月,主要負責技術指導。“日常就是鹿的養殖管理、飼料配比、疾病防治,還有母鹿的產子接生。有時也負責鹿茸加工,這是我們的主要產品之一。”

  科學的規劃結出碩果。截至2025年,全鄉梅花鹿存欄量已達380余只,佔西藏梅花鹿、馬鹿養殖總量的60%以上。年產鹿茸及茸血(酒)等鹿係列產品2000斤以上,產值突破1000萬元。

  圖為格桑卓姆正在飼養小鹿 攝影:楊眉笑

  人才扎根:在家門口實現人生價值

  格桑卓姆,一位2003年出生的本地姑娘,今年7月剛從西藏農牧大學動物科學專業畢業,如今在養殖場負責鹿的日常管理。“特別感謝黨和政府給我們這麼好的機會,就在自己家門口就業,比較方便。”格桑卓姆的臉上洋溢著滿足的笑容。她的家就在離養殖場不遠的加興村。

  格桑卓姆的經歷正是娘蒲鄉“產業留人、人才興產”良性循環的生動寫照。通過“入股分紅+技能培訓+就業帶動”,娘蒲鄉讓本地人才有了用武之地。養殖基地先後代培本地大學生技術骨幹2名、本地農牧民飼養員3名,實現了在家門口穩定就業。

  圖為養殖場內的網紅小鹿“次仁” 攝影:張藝彤

  創新機制:變“旁觀者”為“主人翁”

  產業要發展,機制是關鍵。娘蒲鄉創新推行“企業+基地+農牧民”的運行模式,建立了土地租金+勞務用工+產業分紅“三位一體”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牧民真正成為產業發展的參與者、受益者。

  “我們這里的飼養員全都是當地的群眾,還有大學生或者是即將畢業的實習生。實習完了如果想就業就直接就業。”劉延宇介紹,“一般養殖鹿少的情況下,大概有兩到三名群眾;忙的時候,比如卸車等人手不夠時,當地會臨時派些群眾來協助。”

  這一機制極大地激發了群眾的內生動力。2023年以來,養殖基地已累計兌現人員工資16萬余元;通過從當地採購燕麥草、紫花苜蓿等飼料20余噸,引導群眾就近採集林間落葉1.2萬余斤,帶動群眾增收10余萬元。更令人振奮的是,2024年首年即實現產業分紅12萬元,讓農牧民切實嘗到了產業發展的甜頭。

  圖為鹿加工制品 攝影:張藝彤

  產品賦能:打造“藏地天鹿”金名片

  站在產業鏈條的後端,娘蒲鄉深諳延伸產業鏈、提升附加值的重要性。養殖基地與遼寧神鹿集團和西藏天邊牧場農牧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等企業進行合作,共同研發推出了包括凍幹鹿心粉、鹿茸血片、蜂蜜鹿油、鹿筋尾膏、鹿角帽粉等9個係列的12種產品,打造了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藏地天鹿”品牌。這些產品充分利用了高原純凈無污染的生態背書,凸顯了梅花鹿食源中富含中草藥的特色,有效提升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附加值,避免了初級產品的低價競爭。

  大雪初霽,娘蒲鄉梅花鹿養殖基地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這片曾經沉寂的雪域高原,正因為這群靈動的梅花鹿和勤勞的人們,煥發出產業振興的勃勃生機,走出一條生態保護、產業發展、群眾增收共贏的高質量發展新“鹿”。娘蒲鄉的實踐雄辯地證明:只要找準路徑、創新機制,“土特產”文章同樣可以做得風生水起,雪域高原的鄉村振興前景必定可期。(中國西藏網 記者/楊眉笑 周晴晴 姚浩然 實習記者/張藝彤)

[責任編輯:滕丹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