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採觀察堶前三季度多項數據表明 新質生產力加速成長
這段時間,我國在重大工程建設方面取得很多最新進展。神舟二十一號船箭組合體已于本月24日轉運至發射區,計劃于近日擇機發射;世界首艘、載電量全球最大的內河萬噸級純電動運輸船“葛洲壩號”日前在湖北宜昌下水,標志著我國在內河綠色航運與智能船舶領域實現新突破……這些重大突破,是我國新質生產力加速培育、成長的注腳,更是我國科技創新實力與產業競爭力不斷提升的生動體現。
新質生產力有多重要?相信很多人對這一詞並不陌生,于當下而言,固本升級、創新育新,中國經濟要靠實體經濟走向未來,就要統籌好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關係,就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更進一步地講,要通過科技創新實現轉型升級。
當前,中國經濟正在換上新的增長引擎。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全國高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銷售收入同比分別增長15.2%和9%,特別是伴隨著我國加快實施“人工智能+”行動,機器人制造、無人機制造銷售收入同比分別增長21.7%和69.8%,這表明人工智能正在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催生出新的產品、新的業態。
再看各地地方的情況,前三季度,新質生產力相關領域產銷兩旺。在河南,新能源汽車等產業鏈增速靠前,如一家品牌在鄭州的生產基地,1分鐘就能下線1臺新能源汽車;江西追平全國大盤,亦得益于當地新興動能的加快成長。前三季度,江西固定資產投資繼續向新向綠,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清潔能源產業投資、高技術產業投資分別增長9.5%、6.4%、10.9%;科技類商品增速亮眼,如浙江前三季度限額以上單位可穿戴智能設備零售額分別同比增長105.6%,江蘇省智能家電零售額增長53.5%。
今年前三季度,新質生產力已成為推動工業經濟穩增長的重要力量。我想有一個很重要原因,國家“兩新”“兩重”政策紅利向生產端傳導,推動智能制造、數字技術領域擴產迭代,加速新舊動能轉換。這種政策層面的持續賦能,在國家長遠發展規劃中得到進一步深化與升級。10月28日,《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簡稱《建議》)對外公布,在擘畫“十五五”發展藍圖時,明確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戰略部署。我特別注意到,與“十四五”相比,“十五五”規劃不僅要求科技“自立自強”,更強調“高水平”,凸顯在當前全球科技競賽進入白熱化階段,我國堅定“搶佔科技制高點”的決心,科技正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根”與“魂”。
更值得一提的是,《建議》提出,把“建設現代化產業體係,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擺在戰略任務的第一條,提出要“保持制造業合理比重,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幹的現代化產業體係”。新質生產力是“十五五”規劃構建現代化產業體係的核心引擎,以技術突破與要素重構為抓手,為先進制造業築牢創新根基。
目前,距離2025年收官已經不到70天。我國前三季度產業結構調整提速,不僅對四季度經濟保持穩健運行起到重要支撐作用,也將為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打下堅實基礎,更為“十五五”時期高質量發展積蓄持久動能。

晶採觀察,下期見!
編審:伍剛
統籌:王薇 趙凈 劉娜
記者:王晶
拍攝:沈傑輝
剪輯:沈傑輝
設計:李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