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非遺 驚艷出圈
“這個娃娃很有特色,穿的是西藏傳統服飾嗎?”阿塞拜疆W& E FORWARD集團國際項目總監Gulnara Zamanova在論壇的特色產業展位高興地拿起攤位上的藏式娃娃詢問。
“她叫‘吉娜公主’,是以西藏女性為原型設計的。您手上拿的是我們今年新出的迷你款,穿的是拉薩的傳統服飾,連衣襟上的紋樣都是按老手藝復刻的。”拉薩程多多文化創意有限公司經理程娟笑著接過話,“它只有15厘米高,特別適合挂在包上,帶著它就像是把西藏的文化帶在身上。”
“太好看了,我要買一個。”Gulnara Zamanova付了錢後,一邊欣賞自己的“戰利品”,一邊難掩激動地告訴記者,“這次我在林芝市藏醫院體驗了藏藥浴,今天又買到這麼可愛的民族手工制品。我已經完全愛上了西藏文化,有機會一定會再來西藏。”
近年來,西藏自治區“非遺”走出國門,前往各國參展交流,像Gulnara Zamanova一樣愛上西藏文化的外國友人越來越多……而這種影響力的背後,是西藏非遺日益凸顯的“生產力”。
如今,非遺不再是單一的文化符號,而是世界認識西藏的“窗口名片”,是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助推器”:唐卡畫師靠定制訂單增收、用傳統面料氆氌做成暢銷文創、“吉娜公主”從手作娃娃發展為文化IP……“文化傳承+產業賦能”的路徑,讓非遺技藝變成帶動就業、惠及民生的“活資產”,釋放出實實在在的經濟價值。
如何讓這種“生產力”持續,讓影響力長久?在2025·中國西藏發展論壇上,嘉賓的討論直指非遺發展的“驅動力”。“想讓非遺‘火’,不能只秀技藝,得挖透文化內涵、講清功能價值,讓大家真懂它、需要它。”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宣部高級顧問張雅欣的觀點,點出“非遺驅動”的關鍵——唯有讓非遺走進人心,才能築牢傳承根基。
南京藝術學院黨委書記俞鋒強調 “資源整合驅動”:“文旅融合不是簡單疊加,像《文成公主》實景劇那樣,讓文化優勢變成農牧民的增收成果,才能讓非遺有惠民的溫度。”
當地企業家旦增羅布給出“科技驅動”的答案:“數字化發展讓唐卡紋樣能數字復刻、說唱音頻可以永久保存、年輕人能遠程學習非遺技藝……數字技術破解了‘傳承人老齡化、技藝難留存’的困境,可以為非遺注入‘老技藝新活法’的底氣。”
非遺的故事還在繼續,西藏非遺的路也會越走越寬。西藏非遺早已不是博物館里的靜態展品,而是兼具影響力、生產力與創新驅動力的 活態基因。正如論壇上嘉賓的討論:“讓非遺‘火起來’是手段,‘活下去’且‘活更好’才是目標。” 在文化魅力、產業活力與科技動力的交織下,西藏非遺正書寫著屬于自己的高質量發展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