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湖評論:風行江兩岸,藝術動人心

10月30日晚,“唯見長江 光影綻放”2025長江文化藝術季閉幕式,2024-2025年度中國電影大數據暨電影頻道M榜榮譽之夜同步啟幕。長江大保護立規之地宜昌,于今夜萬千星輝中再度成為長江文化的璀璨焦點。這場以長江為幕、文化為魂的藝術盛宴,自9月12日啟幕以來,用光影、音樂、戲劇編織出跨越時空的對話,讓長江的每一朵浪花都躍動著文化的韻律。從武漢兩江四岸的璀璨燈影到荊楚大地的全民狂歡,它不僅成為現象級文化事件,更完成了對公共空間的深度賦能。
長江文化藝術季以“全民參與”為核心理念,徹底打破了藝術的“高冷”標簽,讓享受高雅藝術不再是“少數人的特權”。“映像長江”電影周在全省免費放映2000余場,從社區廣場到鄉村禮堂,銀幕上的長江故事與觀眾的日常生活交織,大家圍坐在一起,分享著對長江的回憶和情感。“聆聽長江”音樂周特別設置公益票,讓交響樂、民樂演奏會走進高校、工廠。工人們在工余時間走進音樂廳,感受藝術的魅力;學生們在校園里就能聆聽大師的演奏,提升藝術素養。這些嘗試讓長江文化不再是書本上的宏大敘事,而是化作可見、可聽、可感的生活場景。
藝術季期間,原本閒置的公共空間被注入鮮活的文化基因。宜昌濱江公園的露天劇場,曾是市民散步的普通之地,如今因“長江劇場”的駐場演出成為網紅打卡地。每到周末,這里座無虛席,掌聲、笑聲與江水聲交織成獨特的城市交響。武漢江灘的觀景平臺,因“長江詩廊”的沉浸式詩詞展陳,從單一觀景地升級為文化體驗場,孩子們誦讀詩詞,老人們回憶往昔,文化氣息在江風中彌漫。據荊楚網報道,藝術季期間,全省30余個公共空間通過文化改造,實現“日間休閒+夜間文化”的復合功能,帶動周邊商業消費增長超30%。
長江文化藝術季的舉辦,也是對城市治理能力的一次全面檢驗。今年通過交通調度優化、臨時公交專線增設、共享單車智能調度等措施,實現了“活動熱鬧、出行順暢”的雙贏。閉幕式期間,宜昌將啟用“智慧交通指揮係統”,實時調控12個重點路段的信號燈,確保觀眾疏散與市民通勤互不幹擾。這種治理升級背後,是“精細化+協同化”的管理思維。交通部門與文旅、公安、環衛等部門建立聯動機制,通過大數據預測人流、動態調整安保力量、即時清理活動垃圾。同時,鼓勵社區志願者、企業員工參與服務,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共建模式。這種治理模式的成熟,不僅服務于藝術季,更為未來大型活動的舉辦提供了可復制的經驗。
2025長江文化藝術季的閉幕,不是終點,而是城市文化生長的新起點。當濱江公園的燈光漸暗,當音樂周的旋律停歇,那些被點亮的公共空間、被激活的文化記憶、被提升的治理能力,已深深融入城市的每一個角落。正如長江水永不停歇,這場藝術季留下的文化基因,將在長江兩岸市民的日常中持續發酵,讓每一座江邊城市都成為流動的文化長卷,在時光中永不褪色。
作者:薛雅涵(武漢市東西湖區“臨空青語”團隊、將軍路街道辦事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