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雪域高原譜寫新華章

2025-10-30 15:34: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10月的西藏林芝,遠眺群山層林盡染,尼洋河水波光粼粼。29日,以“遇見美麗西藏 書寫雪域新篇”為主題的“2025·中國西藏發展論壇”在林芝市開幕。來自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00多名中外嘉賓,聚焦國際傳播、輿論引導、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西藏形象塑造、發展理念、實踐路徑等六大維度,匯眾智、聚合力,為西藏實現更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思想動能。

  築牢生態安全屏障

  在拉薩河南岸的南山公園漫步,或在鏡湖畔捕捉布達拉宮的倒影,或登高俯瞰拉薩全景風貌,已成為市民及遊客的“必刷項目”。

  誰能想到,這片滿目青綠的區域,10年前還是一片缺林少綠的荒山禿嶺。提起拉薩這幾年的變化,土生土長的拉薩市民德慶說:“樹木蔥蘢了,南北山披上了綠色,我們幸福感大幅提升。”

  “這幾年,拉薩周邊山體的綠化程度明顯增加,野生動物越來越多。”拉薩市林業和草原局黨組副書記、局長格桑羅布說,南北山綠化工程正式實施以來,已完成造林110.87萬畝,栽植苗木1.2億余株,總體成活率85%以上。工程不僅改善了生態,還帶動群眾就業超950萬人次,實現增收30億多元。

  西藏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保護好西藏生態環境,利在千秋、澤被天下。從嚴格執行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到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係統治理,再到國土綠化行動深入推進;近年來,西藏實施南北山綠化工程,全區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2.31%,設立生態崗位44萬余個,人民群眾在生態建設中吃上“生態飯”、走上致富路。

  同時,西藏深入推動低碳發展,加快清潔能源基地建設。2024年,西藏清潔能源發電量佔比達到99%以上,基本實現了全清潔電力供應,成為全國清潔能源發電量佔比最高的地區。如今,西藏的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99.7%以上,主要江河湖泊水質100%達到或優于Ⅲ類水體,是世界上生態環境最好的地區之一。

  夯實穩步發展根基

  走進里孜口岸,邊貿市場上客商雲集,餐飲店、超市鱗次櫛比,一輛輛滿載貨物的大貨車正有序通關。西藏嘉譽報關報檢有限公司僅今年9月就從里孜口岸通關了1100余輛新能源汽車。公司現場負責人耿乾龍介紹,聯動通關後,通關更加便捷,效率進一步提高。

  2023年11月,里孜口岸正式開通運行,成為西藏第四個陸路口岸。日喀則海關里孜口岸監管點負責人邊巴次仁介紹,目前,“陸港查驗、口岸通行”監管模式在里孜口岸已成熟運行。

  拉薩海關數據顯示,前三季度,日喀則市進出口總值21.49億元,佔西藏外貿總值的38.7%。西藏外貿跑出“加速度”,是雪域高原從“地理高地”邁向“開放高地”的生動例證。在60年的發展歷程中,西藏全區生產總值達到第一個千億元用了50年時間,而實現第二個千億元僅用了6年的時間,這是中國式現代化在雪域高原的生動寫照。

  60年來,西藏外貿實現歷史性跨越:貿易總值從1965年的693萬元躍升至年均百億規模,運輸方式從人背馬馱發展為“公、鐵、空、郵”立體交通體係,貿易夥伴拓展至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目前,西藏已形成5個國家級正式開放口岸、綜合保稅區、國際陸地港等開放平臺矩陣,成為“中國制造”走向南亞的重要通道。

  黨的十八大以來,西藏聚焦“四件大事”、聚力“四個創建”,高原特色農牧、文化旅遊、清潔能源、邊貿物流等九大產業蓬勃發展,高原經濟持續向好。與此同時,和高原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高原輕工業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西藏自主研發生產的“雪蓮花”“格桑花”高原炊具購銷兩旺,“雪蓮花”牌高原炊具已累計銷售120余萬件。

  不斷增進民生福祉

  “過去,學生們冬天得裹著厚厚的毯子上課,時不時就有手腳生凍瘡現象。去年接通暖氣後,情況大為好轉,學生們徹底告別了凍瘡之苦,學習也更加專心了。”阿里地區措勤縣完全小學老師旦珍說。

  措勤縣海拔4700米,全年長達8個月的幹冷天氣,最低氣溫達到零下35攝氏度。“以前,我們小區家家戶戶都靠燒煤、燒牛糞取暖。”措勤縣措勤鎮扎日南木錯居委會居民加參說,“現在用上了暖氣片,整個屋子都暖烘烘的,既幹凈又溫暖。”

  據了解,2024年10月,措勤縣清潔能源供暖特許經營試點項目建成並投運,覆蓋學校、醫院、商鋪及城區居民樓共28.6萬平方米,實現了穩定集中供暖,室內溫度保持在18攝氏度以上。

  “阿媽,您今天血壓正常。您要按時吃藥,注意飲食。”山南市瓊結縣下水鄉措傑村智慧居家服務驛站醫生扎西卓瑪正專注地為73歲的拉宗測量血壓,並細致地叮囑生活注意事項。

  “如今,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的醫療服務,真好。”拉宗說。

  近年來,下水鄉整合各類資金500余萬元,對全鄉黨群服務陣地進行升級改造,打造出各具特色的“5分鐘服務圈”。在措傑村,智慧驛站配備了健康監測和緊急呼叫係統;唐布齊村的“菜籃子”驛站,為務工人員提供多達12項便民服務;久河村幸福院則成為老人們的“日間照料中心”。

  “讓各族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就是要讓群眾切實享受到實實在在的實惠。”下水鄉黨委書記多吉澤丁說,下水鄉各村根據群眾需求“量身定制”服務項目,已建成14個多功能黨群陣地,月均服務群眾超2000人次。

  “十四五”以來,西藏堅持在發展中改善民生,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廣大群眾,不斷增進民生福祉。各族群眾住有所居、勞有所得、老有所養、學有所教、病有所醫,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各族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十四五”期間,國家和自治區共安排28類社會事業領域項目,規劃總投資246.5億元,盡心竭力辦好群眾所需所盼的實事好事。此外,今年,在年初預算安排148億元支持實施28件民生實事的基礎上,西藏又追加實施10件民生實事,涉及群眾增收、養老托幼、醫療社保等重點領域。

  60年的發展歷程中,西藏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第一個萬元用了52年時間,達到第二個萬元僅用了7年時間。2024年,西藏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55444元,農牧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1578元,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同比增長12.5%以上。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及公共衛生服務水平得到提升,新建一批中小學等確保孩子們能夠“上好學”,一大批文化基礎設施和群眾體育基礎設施建成並投運,光纖寬帶等一係列民生實事落地落實,讓西藏各族群眾告別“飲水難、用電難、行路難、通信難”的歷史,過上了舒適便捷的現代化生活。

  遇見美麗西藏,書寫雪域新篇。今天的西藏,處處煥發新氣象、展現新作為、見證新變化。生態優先、高質量發展與民生改善的壯麗畫卷正徐徐鋪展。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