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何以中國·壁畫里的中國】張掖:奏響文脈保護曲 讓千年文脈煥新生

2025-10-30 14:46:00
來源:中國網
字號

  中國網10月30日訊(記者 曹川川)地處河西走廊中部的張掖市,是有著2000多年建城史、4000多年人類居住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這里不僅是中原與西域文明的交匯地,也是古絲綢之路三條線路的匯合點。全市現存古代壁畫面積約3000多平方米,主要保存于石窟寺和古建築中,更因馬蹄寺石窟群、張掖大佛寺等珍貴遺存,成為見證中外文化交流的活態博物館。

  大佛寺 中國網記者曹川川/攝

  張掖的壁畫瑰寶,集中藏于石窟寺與古建築之中,張掖大佛寺便是其中的璀璨明珠。這座始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1098年)的寺院,擁有全國最大的西夏佛教殿堂臥佛殿,同時保存著530余平方米的珍貴壁畫。大殿正中,34.5米長的釋迦牟尼涅槃泥塑臥佛靜靜“安睡”,其木頭骨架、草泥貼塑的獨特構造,見證著古代工匠的智慧。

  大佛寺內的臥佛像 中國網記者曹川川/攝

  談及大佛相關文物的保護現狀,張掖大佛寺文物研究所講解員陶文愷介紹:“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張掖大佛寺的安防、消防設施工程已全部完成。同時,我們與甘肅省圖書館合作設立紙質文物修復傳習點,配套建成古籍修復工作室,專門開展紙質文物與古籍的修復工作;自前年起,文物數字化工作也在持續推進,未來計劃開放數字陳列廳,借助科技力量讓更多人跨越時空,‘走近’壁畫與文物背後的故事。”

  馬蹄寺石窟群則是張掖壁畫與石窟藝術的另一座寶庫。作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片開鑿于十六國北涼時期的石窟群,由北寺、南寺、金塔寺等7處組成,現存壁畫約500平方米。其中金塔寺石窟堪稱“涼州模式”的典型代表,東、西二窟內保存著北涼至西夏的200多身彩塑、600多平方米壁畫,大型高肉雕彩塑飛天造型優美、淩空欲飛,被譽為“東方飛天之精華”。

  金塔寺 中國網記者曹川川/攝

  在馬蹄寺,“守護”是一代代文管員的使命。已在此堅守20年的馬蹄寺管委會文管員劉國虎,談及文物保護時滿是欣慰:“這20年里,最讓我高興的一件事,就是金塔寺石窟的數字化。能在我這一代守窟人的見證下實現這一目標,意味著金塔寺的壁畫與彩塑不再受時間與環境的限制,真正實現了‘永生’。”

  “保護為先、活化利用”,如今的張掖正在以這樣的理念,讓馬蹄寺的飛天、大佛寺的壁畫等文化瑰寶走出洞窟、走進大眾視野,在守護中傳承,在傳承中創新,讓千年文脈在新時代持續煥發獨特魅力。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