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歷史書”中踐行“地質報國”情 | 校館弦歌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王璟瑄 記者張渺
“從我們每天使用的手機鋰電池、新能源汽車,到閱兵儀式上的各種軍用裝備、大國重器,大家有沒有想過制作這些東西的原料是什麼、從哪來的?”近日,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來到岳麓山腳下的中南大學地質博物館,中南大學地球科學與信息物理學院副教授鄭涵向在場的觀眾提出這個問題。
走進這座佔地2600平方米的中南大學地質博物館,倣佛踏入了地球“藏寶閣”:婀娜搖曳的海百合化石、碩大光滑的硅化木、邊緣規則銳利的方解石晶體,以及琳瑯滿目的各類標本……1.4萬余件來自世界各地的礦物、岩石、化石、設備等藏品凝結了中南地學人從46億年的“地球歷史書”中探索出來的智慧結晶。
“地球給我們留下了很多遺產,是一本非常漂亮的‘歷史書’,而解答這本‘歷史書’就是我們中南地學人的使命。”鄭涵說。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對能源礦物儲備提出了更高要求,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更需要在礦物原材料端夯實基礎。依托70余年的專業積累和學科建設,中南大學正在扎實踐行“知行合一、經世致用”的校訓,源源不斷地為國家輸送一代代優秀地學人才。
1.4萬余件“地球珠寶”鐫刻著中南地質人的傳承與擔當
“我們的地球很喜歡‘佩戴珠寶’,這些礦物化石就是地球給自己做的飾品。”在博物館的大廳,鄭涵對著硅化木、珊瑚化石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介紹,解讀這些化石曾經形成的地質環境可以為現今的宜居環境提供參考,而各類地質作用也可能孕育出鎢礦、錫礦等各類有色金屬礦床。
進入博物館展廳,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發現,與其他博物館為藏品搭配工整幹凈的印刷標簽不同,中南大學地質博物館展櫃內的礦物標本名稱大多採用了手寫在黃皮紙上的標簽,充滿了歲月的“復古感”,倣佛在無聲地講述它們的過往。
對此,中南大學地球科學與信息物理學院教授王文卉透露,館內1.4萬余件標本有些是學校從外界購買的,不過絕大部分是建校以來廣大師生在為國家找礦的過程中從野外親手採集的,“這些標本看似樸實無華,但卻最生動地記錄了中南地學人的傳承與不懈探索”。
“地球科學是一門重實踐的學科,從大一到研究生,我們每年寒暑假都有野外實習。”中南大學地質工程專業學生石成表示,實習期間,老師會帶領自己去每一個野外實習點位考察,站在祖國大好河山上,不僅學到專業知識、開闊了眼界,也對地質工作的意義有了更深理解。
正如中南大學地球科學與信息物理學院黨委書記邵擁軍所說:“每件標本都是串聯歷史與當下的‘紐帶’,也是70多年來一代代師生‘地質報國’情懷的見證。”
第一次來參觀學校地質博物館時,石成便被來自中南大學師生自發捐贈的各類藏品和研究成果深深打動:“我也希望未來能像老師和前輩們這樣,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深耕細作、有所創新,成為行業的佼佼者。”
除了展廳內珍奇瑰麗的礦物標本,一件名為“自適應地質環境原位探測鑽具”的圓錐形鑽頭裝置同樣吸引了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的目光。中南大學地球科學與信息物理學院教授孫平賀介紹,這是自己與團隊20名研究生歷時四年研發的智能鑽具,目前已經投入市場應用。
“鑽探技術是污染場地現場勘查中唯一可直接獲取地層樣品的科學手段,對確定污染物種類、濃度和空間分布具有重要意義。”孫平賀坦言,傳統地質採樣過程中的樣品擾動、軌跡偏移、鑽測分離等技術難點長期困擾地質工作者。
2020年,孫平賀團隊依托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針對鑽測一體化中的直推鑽探技術開展重點攻關,研制出適用于污染場地調查的智能鑽具。
“智能鑽具與直推鑽機污染物原位檢測裝置結合使用,可以有效提高生態環境調查的準確性,對保護綠水青山、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具有重要意義。”孫平賀說。
如今,這條跨越70余年的“紐帶”,正承載著中南地學人的初心,延伸向未來的更多可能。
“中南大學是國際重要的新礦物發現中心。”中南大學地球科學與信息物理學院教授李斌介紹,截至目前,中南大學已經發現了22種新礦物,其中,以我國科學家命名的礦物有十余種,例如取自“地洼學說之父”陳國達院士之名的“陳國達礦”,紀念中南大學已故教授吳延之的“吳延之礦”。
“地球科學是六大基礎學科之一,支撐科技進步與各行業的發展。”邵擁軍表示,依托在地球科學領域深厚的學術積累,中南大學培養了一大批國內外知名的科學家和學術帶頭人,為國家的資源安全、綠色開發、環境保護以及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科技支撐。
交出守護礦產資源安全的“使命答卷”
在礦石礦床廳,記者看到了從38個我國代表性的典型礦床中採集的礦石標本,包括湖南瑤崗仙鎢礦、安徽銅官山銅礦等。
中南大學地質資源係主任李歡提到,資源安全關係到國家安全,中南大學每年服務的礦山多達幾十個,有色金屬找礦勘探是中南大學的立家之本,資源報國是中南地學人的使命與擔當,學校培養的畢業生大部分投身地質勘探和礦產開發工作,成為守護國家資源安全的“生力軍”。
在博物館二層的勘探設備廳展櫃上,幾個裝在橙色箱子中的“廣域電磁接收機”格外顯眼。談起“廣域電磁法”找礦勘探技術,每一個中南地學人都會想起為中南大學地質博物館題寫館名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何繼善。
20世紀70年代至21世紀初,國際上主流的勘探技術是國外學者創立的“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法”(CSAMT法)。然而,何繼善發現,隨著探測深度的加大,CSAMT法的公式誤差也會迅速加大,其分辨率明顯降低。
傳統地球物理勘探裝備難以滿足“探得深、探得準、探得精”的要求。面對這一困境,何繼善團隊迎難而上,歷時十余年研究,在2005年提出了一種新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廣域電磁法”,並研發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大深度高精度探測技術與裝備,探測深度由1500米增加到8000米,是CSAMT法的5倍。
何繼善的“廣域電磁法”實現了電磁法由粗放到精細的跨越,打造了深地探測的“中國范本”。截至目前,何繼善通過“廣域電磁法”為我國找到的礦產資源價值超2萬億元。
今年7月,何繼善做出了一個令人動容的決定:將自己持有的價值達3800萬元的湖南繼善高科技有限公司全部股權捐贈給中南大學,以支持學校的學科建設和發展,為地質人才培養注入新的動力。
中南大學地質博物館里的1.4萬余件藏品,正是70余年來一代又一代地學人用腳步丈量祖國崇山峻嶺的見證,更是他們為我國資源儲備與安全接續奮鬥的縮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