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臻驊說天下|美國頻繁限制中國留學生?美網友自嘲:我的國家真讓人尷尬
據報道,今年以來,美國政府對中國留學生採取拒簽、滯留指控、入境盤查等一連串操作,有人被滯留在機場小黑屋,有人被指控“涉嫌滯留”而被遣返。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表示,近來美方頻繁對中國赴美留學生採取歧視性、政治性、選擇性執法,給予不公正待遇,把他們帶入小黑屋,反復長時間盤查,有的滯留長達70多個小時。美方上述行徑嚴重侵犯中國公民的正當合法權益,嚴重阻礙兩國正常人員往來,嚴重破壞中美人文交流氛圍。

10月19日,《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題為《特朗普對中國學生的打壓忽視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新現實》的評論文章。文章指出,切斷有前途的中國學生在美國學習的機會,只會削弱美國的競爭力。換句話說,想要借限制留學生一事來打壓中國,美國打錯了算盤。
中國留學生長期以來是中美人文交流的重要橋梁。無論是在理工科研領域,還是在創新創業、文化傳播方面,中國留學生和訪問學者長期以來在推動中美社會相互理解、科技協作與知識共享等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美國高校中,中國留學生佔據國際學生的重要比例,他們的學術表現、創新思維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為美國校園注入了活力,也促進了中美兩國在科技、文化等領域的深度合作。然而,美國政府近期的一係列舉措簡單以“留學生=戰略對手”來處理,不僅損害中國學生的正當權益,更會削弱自身在全球教育市場和科技創新領域的吸引力。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做法並非偶然,而是美國內部政治極化、對華焦慮加劇的又一體現。

美國某些政客一面鼓吹“防范中國滲透”,另一面卻對美國教育界、科技界因封閉所帶來的風險選擇性失明。對于他們而言,中國留學生不是求知者,而是可以被政治利用的標簽。這種思維邏輯,注定是狹隘的、短視的。更諷刺的是,美國所謂的“安全防范”並未帶來任何實際收益,反而讓世界看到一個日益封閉、缺乏自信的美國。今天的中國學生相較之前有更多的選擇,同時也更具自信,越來越多的優秀青年選擇留在中國繼續深造,或前往歐洲、東亞、東南亞等地進行學習,這正是《紐約時報》所說的“令人震驚的新現實”——中國已經在科技研究領域超越了美國。中國學生要想在塑造未來的領域獲取世界一流研究經驗,已經不再需要到美國去求學。
事實已經在說明一切:教育應當成為搭橋的事業,而不是“築牆”的工具。與其將目光放在“如何限制中國學生”,不如回歸“如何強化合作互利”這一更具長效、建設性的路徑。美國若真想維護自身的競爭力,應當正視現實、恢復理性。只有重新回到開放、合作、互利的軌道上,中美教育交流才能回到應有的正軌。這不僅符合中國學生的利益,也符合美國自身的長遠利益。
在海外社交媒體平臺上,包括美國網友在內的許多海外網友紛紛留言,批評美國對中國留學生採取限制措施一事,並對中國留學生表達支持。
網友@Lasselucidora表示:“我見過很多中國學生。他們才華橫溢、善良又風趣。他們對任何國家來說都是一份珍貴的禮物。”

美國網友@ryanpalmer3813感慨道:“我的國家真讓人尷尬……”

網友@SicMundus24諷刺道:“(這就是美國的)‘民主’與‘自由’。”

網友@Shining237認為:“美國嫉妒中國在基礎設施、技術、科學和軍事方面取得的成就。”

網友@Mohammed-gj2ed指出,取消學生簽證、在美國大學里加入特殊的意識形態,這是美國道德體係崩潰的最壞例子。

網友@jimmylee6256說道:“美國已經失去了對世界的魅力。”

出品:環球網評論部、蔣臻驊工作室
素材來源:央視新聞、新華社、環球時報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