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鏡瞰延安·AI海報】跟著這些非遺文化,感受老區風土人情
【賡續星火 再啟新程——一鏡瞰延安】
陜北雄渾蒼茫的黃土地上
積淀著深厚的歷史文化
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特色鮮明的
民俗文化在此孕育
讓我們跟隨AI的筆觸
從多彩非遺中
感受屬于延安的
別樣風土人情
——◆陜北說書◆——

陜北說書是西北地區十分重要的曲藝說書形式,主要流行于陜西北部的延安和榆林等地。其最初為運用陜北民歌小調演唱傳說故事,後吸收眉戶、秦腔及道情和信天遊的曲調,逐步形成說唱表演長篇故事的說書形式。
陜北說書種類繁多、曲目豐富,有“九腔十八調”之說。傳統表演形式是藝人採用陜北方言,手持三弦或琵琶自彈自唱、說唱相間地敘述故事,根據伴奏樂器的不同,還可稱為“三弦書”或“琵琶書”。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歷來體現著陜北漢子的虎勁、牛勁,極具民族風格和地域特色。安塞腰鼓分文鼓與武鼓兩種,文鼓以扭為主,重扭輕打;武鼓以打為主,重打輕扭。
安塞腰鼓表演時快放快收、變化神速,自然大方、歡快流暢,剛柔並濟、屈伸自如。在發展演變過程中,安塞腰鼓將舞蹈、武術、體操、打擊樂、吹奏樂、民歌等融為一體,使其表演內容和形式更加豐富,更具觀賞性、娛樂性。
——◆延川剪紙◆——

陜西延川剪紙歷史悠久,其起源與當地祈福驅禍的民間風俗有關,亦多用于民間的信仰祭祀活動。
延川剪紙涉及題材多樣,多採用窗花、牆花、頂棚花、燈花和禮花等形式表現,畫面簡潔,結構嚴密,主次分明,具有粗獷渾厚、熱情奔放的地方風格。
——◆子長嗩吶◆——

子長嗩吶是具有陜北特色的傳統音樂表現形式。它起源于陜北民間,興盛于陜西延安子長市。子長嗩吶演奏曲目以流傳于民間的傳統音樂為主,一般分為喜慶樂曲和苦調樂曲。
子長嗩吶既保留了傳統曲牌,又巧妙吸收了民歌小調和戲劇音樂的特色。其音樂高亢、渾厚、深沉,所吹奏的樂曲舒放有致、表情達意,與黃土高原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渾然一體。
——◆黃陵面花◆——

面花是一種與民眾生活十分貼近的節俗藝術。面花制品形式多樣、姿態各異,兼具供奉、觀賞和食用等多種功能,也可以用作饋贈親友的禮品。
陜西延安黃陵縣因境內有軒轅黃帝陵寢而得名,黃陵面花是流行于這一地區的傳統民間食用塑作藝術。當地人習慣用面塑成各色動物、花卉,工藝復雜、制作精巧、活靈活現,也反映著當地民眾敬天愛人的傳統美德。
部分圖片元素由AI生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