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軸線“破圈”之路:讓文化軸線“活”進百姓生活
樓下傳來清脆的鈴鐺聲,一輛復古的“鐺鐺車”正載著遊客穿梭在北京中軸線上。車上不僅有專業講解,還能嘗到非遺美食、欣賞曲藝表演。從正陽門到鐘鼓樓,這趟不簡單的旅程,正是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一年來文化傳播創新的縮影。
“過去很多老北京人天天走過中軸線,卻不知道這就是中軸線。現在不同了,連胡同里的居民都能說出兩段永定門的典故。”中國文物學會專家委員會主任、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單霽翔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說。
作為北京中軸線申遺的重要推動者,單霽翔也是北京中軸線文化傳播的實踐者。寫書、拍攝紀錄片、學習各地的非遺絕活兒,他將退休後的日子過得很充實。這些年,他陸續推出了21本書,大部分都與中軸線有關。今年,他新推出《北京中軸線的故事》,里面記錄的不僅是15處遺產點的歷史,更是一條文化軸線如何“活”進百姓生活的當代敘事。
從“一條馬路”到“文化寶藏”
申遺成功一年來,北京中軸線正在逐漸“破圈”,最顯著的變化就是公眾認知的升級。
“過去老北京人眼中的中軸線‘就是條馬路’,現在變成了‘家門口的文化寶藏’。”單霽翔告訴記者。遊客的體驗也在轉變——從走馬觀花到帶著書籍、故事來進行“文化解碼”。
在景山公園,一位晨練的老大爺熱情地向遊客講解北京中軸線的“龍脈”故事。“申遺前,很多市民根本分不清鐘鼓樓的區別。現在不一樣了,老百姓真正開始享受中軸線文化了。”單霽翔感慨。
正陽門箭樓的開放是這一變化的典型例證。封閉了幾十年的箭樓,現在不僅對外開放,還成了北京中軸線文化的展示窗口。透過箭樓的窗戶,遊客可以清晰地看到前門大街人流如織,站在制高點上把整條中軸線盡收眼底。
北京中軸線文創產品也在過去一年迎來爆發式增長——藻井冰箱貼成為熱銷紀念品,造型精美的中軸線冰棍讓孩子們舉著就能認城門樓子。這些看似簡單的產品,實際上是將文化符號融入日常生活的成功嘗試。
研學旅遊成了新熱潮,專業講解員帶孩子們在鐘鼓樓學計時,在景山看北京城廓。在單霽翔看來,北京中軸線不再是一條抽象的線,而是成了立體、生動的文化課堂。
單霽翔特別指出:“當人們覺得文化遺產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時,保護就會變成自覺行動。”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通過紀錄片、文化綜藝節目愛上文物工作,這就是最好的公眾參與。
文化軸線活起來,讓歷史可觸可感
文化傳播形式的創新,北京中軸線也走在了前列。
單霽翔拍攝的《登場了,北京中軸線》中,天安門地鐵站的中軸線瓷板畫原本只是靜態的裝飾,在節目中卻成了“時空入口”。當他伸手觸碰時,瓷板突然裂開,他跌入一個奇幻站臺。一列“時空列車”緩緩進站,車門打開時,在北京中軸線上生活過的不同時代的人物紛至沓來:永樂皇帝、馬可·波羅、梁思成夫婦,還有魯迅在聊著“三不沾”小吃。
“這輛列車其實是節目策劃的中軸線沉浸式宣傳。”單霽翔解釋,“讓老百姓能‘遇見’歷史人物、參與中軸線生活,這條文化軸線才能真正活起來。”
節目中,單霽翔和乘客們可以隨時下車參與中軸線生活:在永定門清理牌匾、去胡同里為百姓做早餐、到故宮測量古建築、在北京飯店學做國宴菜。這種沉浸式體驗打破了文化傳播的邊界,讓歷史變得可觸可感。
東城區為同學們推出的“課本里的中軸線”係列,將北京中軸線文化融入各學科教學:語文課在中山公園來今雨軒和老舍故居中進行;數學課揭示中軸線建築中的數學智慧和建築數字背後的邏輯關係;物理課還原天壇回音壁的聲學原理和鐘鼓樓的古代計時智慧;美術課在中國美術館和齊白石故居進行藝術探源。這種跨學科的教育創新,讓北京中軸線文化在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
“最好的保護是傳承,最好的傳承是創新。”在古今對話項目中,智化寺京音樂與現代交響樂碰撞出火花;傳統建築技藝與現代工藝交流互鑒。單霽翔還透露,即將推出的“中軸線煙火氣”係列,將探訪胡同里的傳統美食,記錄市井生活中的文化傳承。“就像我們正在籌備的‘中軸線美食地圖’,通過一碗豆汁兒、一塊豌豆黃,就能串起幾百年的歷史記憶。”
中軸線沿線的老會館也活了起來。現在每周都有“會館有戲”演出,京劇、評書、鼓曲輪番上演,讓歷史空間煥發出新的文化活力。
在發展中守護“活態遺產”
“一年前我們慶祝申遺成功時,就盼著這一天——讓北京中軸線從專業術語變成老百姓的生活日常。現在,它真的活在了每個人的手機相冊、朋友圈,還有那些人們津津樂道的故事里。”單霽翔說。
但他也指出,當下北京中軸線保護的一項挑戰,是在發展中守護“活態遺產”。“現在最大的壓力,是如何在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大背景下,讓這條700多歲的軸線既保持壯美景觀,又能‘活在當下’。”
例如,天壇外壇現在還有不少單位和居民區,要恢復完整的歷史景觀,就需要妥善安置這些住戶。這不是簡單的搬遷問題,而是要找到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先農壇古建築修好了,如何開放和活化利用也是需要思考的問題。
“故宮這些年開放面積從30%增加到80%,就是因為我們明白,鎖起來的文物是沒有生命的。”單霽翔提到,大高玄殿、皇史宬最近開放了新的區域,很多老北京人第一次走進去才發現,原來這里面藏著這麼多故事。
“申遺成功這一年,北京做了很多工作,但絕不能松這口氣。”單霽翔說,保護工作永遠沒有終點,只有新的起點。
當北京中軸線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當保護變成自覺行動,這條跨越七個多世紀的文化軸線,正在新時代煥發出勃勃生機。從靜態保護到活態傳承,從專業領域到公眾參與,北京中軸線的文化傳播之路,為文化遺產的當代生存提供了生動范本。
站在正陽門箭樓上,俯瞰這條南北延伸的文化軸線,傳統與現代在此交融,歷史與未來在此對話。鐺鐺車的鈴聲中,北京中軸線的故事還在繼續書寫——在每個人的參與中,在創新傳播的每一個實踐中,這條北京城的“脊梁”正變得更加靈動而富有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