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評】以民生底色映鑒現代化成色
作者:謝偉鋒
10月23日,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在北京閉幕。這次全會最重要的一項成果,是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四中全會繪就的藍圖,再次將“民生”二字濃墨重彩地鐫刻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坐標軸上。“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一句樸素的話語,早已貫穿于國家治理肌理的深沉脈絡,成為衡量發展溫度與成色的標尺。
回望“十四五”的非凡歷程,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連串躍升的經濟數據、一項項突破的科技成就,更是一張張可感可及的生活圖景。從社區醫院便捷的挂號看病,到15分鐘養老圈的便捷生活,再到生態搬遷後洋溢喜悅的新居入住……這些看似平凡、日常的片段,共同拼貼出中國式現代化最生動、最溫暖的底色。它給出啟示——現代化的徵程,既是國家實力的階梯式躍進,更是每一個個體生活品質的具象化展現,是發展成果從“有沒有”向“優不優”的深刻轉變。
民生為大,這份沉甸甸的責任,體現在政策制定時俯身傾聽的“民意底色”,彰顯于資源分配時向弱勢群體傾斜的“公平砝碼”,更熔鑄在改革進程中始終如一的“正義堅守”。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指出:“要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健全社會保障體係,推動房地產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健康中國,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穩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民生連著民心,民心凝聚民力,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之路,終將在對每一份民意的回應中行穩致遠。
現代化的宏大敘事,最終要落筆于人的全面發展。在全會提出的“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中,“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和“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前後銜接的,這意味著現代化追求的不僅是物質層面的富足,更是對人的生存權、發展權的深度保障:就業不僅是謀生手段,更是尊嚴所係、價值所在;教育不僅要傳遞知識,更要點燃夢想、暢通流動;醫療不僅要治愈病痛,更要守護全程健康、傳遞生命關懷……國家的現代化治理,是要進行更具前瞻性、包容性和精準性的精細滴灌,從而讓民生的土壤得到充分的滋養。
時值“十五五”開篇,我們站在了時代的關鍵節點。此時,實現“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的承諾,考驗著各地政府的智慧與擔當,各地要始終秉持把造福人民作為根本價值取向,始終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囑,將寶貴的資源投入到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的關鍵處。同時,更要不懈努力、接續奮鬥,敢于面對風高浪急的挑戰,勇于打破阻礙社會流動的壁壘,通過制度的不斷完善,暢通向上流動的通道。這些都是將人的現代化置于核心地位的深刻體現。
以民生底色映鑒現代化成色。我們要認識到,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場漫長的遠徵,它的最終評判權在人民手中。當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依然存在,人民群眾在就業、教育、醫療、住房、養老等方面仍有不少急難愁盼。這更要求我們保持“民生為大”的戰略定力,將人民的“小事”當作國家的“大事”,將群眾的“表情包”作為工作的“風向標”,讓公平正義的陽光普照,讓發展更具包容性和共享性。錨定了這個目標,我們將在“十五五”的新徵程中與人民同行、朝勝利邁進。(謝偉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