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有沒有”到“好不好”(記者手記)
現在貸款額度高了、門檻低了,但“跑網點、填表格、等審核”費時費力,希望手續能再簡單點;手機銀行功能越來越多,但操作界面更復雜、支付驗證手續多,老人用著不習慣;普惠保險保障金額高、價格親民,但一些產品理賠流程復雜、審核周期長……企業和百姓的聲音中,既有對普惠金融發展成效的肯定,更有對普惠金融更好發展的新期待。
鄉鄉有機構、村村有服務、家家有賬戶,近年來,我國普惠金融發展成就斐然,多層次普惠金融供給格局逐步確立,普惠金融產品服務持續優化。“十四五”時期,普惠小微貸款年均增速超過20%,普惠小微授信戶數超6000萬戶、覆蓋約1/3的經營主體。目前,我國縣域銀行機構覆蓋率達100%,鄉鎮覆蓋率約98%,基礎金融服務“村村通”基本實現。
普惠金融,“普”是目標,“惠”是關鍵。當前,普惠金融發展正在從解決“有沒有”轉向解決“好不好”的階段,在持續擴大金融服務覆蓋面的同時,更要在“提質”上下功夫,全面提升金融服務的可得性、便利性和滿意度,讓全社會特別是邊遠地區、農村地區的居民和低收入人群更好享受到高效、便捷的現代金融服務。
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要“眼睛向下”找答案。普惠金融,服務群體千差萬別,不能指望一個模式滿足所有需求。基層所需,正是普惠金融發展所向。解決好邊遠地區、農村地區的金融服務空白,不能簡單套用城市和發達地區的發展方式,而要因地制宜出新招、出實招,不斷提升普惠金融的下沉深度、覆蓋廣度、服務力度。特別是量大面廣的縣域金融機構,要充分利用人緣、地緣優勢,著力服務當地小微、“三農”客戶,不斷提升普惠金融服務的實際成效,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和實體經濟多樣化的金融需求。
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要暢通金融“微循環”。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普惠金融更像是“毛細血管”,很多堵點發生在金融服務的“最後一公里”,要注重以精細化管理、差異化服務著力破解小微企業、就業創業、農村金融等領域的痛點難點,為不同客戶群體量身定制最合適的金融服務。數字金融手段是提升普惠金融發展質效的有效途徑,但金融機構在發展數字金融的同時,也要持續關注客戶群體的接受度和滿意度,特別是不能以發展數字金融為名,把必要的物理網點和人工服務一關了之,給部分群眾帶來不便。
發展普惠金融,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金融領域的具體體現。金融機構要充分踐行金融為民理念,順應廣大群眾和經營主體對更高質量普惠金融服務的期盼,著力解決金融服務“好不好”的新課題,以優質的普惠金融服務賦能萬千經營主體、點亮美好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