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小小刺梨果牽起兩岸兄弟情

2025-10-25 19:56:00
來源:動靜原創
字號

  “就為了這個,我一定要跟你幹!”十年前,在畢節的深山里,臺灣食品專家余嚴尊緊握貴州老哥鄭魯平的手許下承諾。

  余嚴尊,臺灣人,食品專業教授。鄭魯平,貴州人,長期從事刺梨產品研發。作為貴州的特有物種,刺梨被稱為“維C之王”。2009年臺北食品博覽會上,鄭魯平帶著刺梨產品參展,展板上“維生素C含量3250毫克/100克”的數據,讓從事食品科研二十余年的余嚴尊難以置信:什麼樣的水果,維C含量能達到藥量級?

  2009年鄭魯平帶刺梨產品在臺灣參展

  帶著科學家的嚴謹與懷疑,余嚴尊當年就飛赴貴州。十幾天的實地調研,不僅顛覆了他的認知,更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在畢節,看到老百姓家徒四壁的景象,這位來自寶島的科學家紅了眼眶。“老哥,我叫你老哥行嗎?”余嚴尊拉著鄭魯平的手說,“就為了這個,我一定要跟你發展刺梨。”

  幾年後,余嚴尊做出一個重大決定:提前退休,告別臺灣的家人,常駐貴州。鄭魯平早已在家里為他準備好房間,等待這位好兄弟的到來。這一住,就是十多年。

  兩位老哥,一人主攻科研,一人主攻市場,配合無間。他們最先瞄準的,就是當時貧困程度最深的畢節,並自掏腰包建立了刺梨基地。

  畢節西衝刺梨基地 農戶摘果忙(拍攝于9月)

  動員會的場景,鄭魯平記憶猶新。“那是寒冬臘月,很冷,門口的老百姓圍得水泄不通。他們的問題很尖銳:苗從哪里來?錢從哪里來?肥料從哪里來?”面對疑慮,他們許下承諾:跟著我們,會改變村莊的面貌。

  當發苗的日子到來,老百姓的熱情被點燃了。“七八十歲的老奶奶,現場編歌唱,當時我們真的很感動。”鄭魯平說。如今,刺梨產業帶來的收入,已經遠高于村民過去的收益,曾經的貧困山村煥發了新生。

  然而,正當兩人的合作逐漸步入正軌,海峽另一邊的余嚴尊家中,卻傳來了噩耗。2015年、2019年余嚴尊摯愛的父親、母親相繼離開人世。

  余嚴尊和鄭魯平看望余嚴尊父親

  “一邊要努力推動貴州刺梨產業的發展,一邊心係著家鄉父母親的身體狀況,所以有一段時間我是很煎熬地在貴州工作。”余嚴尊說。

  此時,鄭魯平給予了余嚴尊家人般的關懷與照顧。這份跨越海峽的親情,支撐他逐漸走出陰霾,與老哥重新投入到無刺刺梨的選育研究中。經過無數次翻山越嶺,兩人終于在畢節市黔西縣找到了自然雜交的無刺刺梨品種。這段時間,他們正全力攻克該刺梨品種維C含量下降的難題,並計劃在近期申請新品種權。

  余嚴尊帶臺灣企業考察貴州產業

  有人不理解,鄭魯平和余嚴尊如何能相處十幾年親密無間,合作無虞?

  “我們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把貴州的刺梨走到全世界去,造福百姓。”鄭魯平說。

  “兩岸一家親,來到貴州做這件事,是無怨無悔無所求的。”余嚴尊的話語里,充滿對這片土地的熱愛。

  前段時間,臺灣花蓮縣堰塞湖溢流造成慘重災情,余嚴尊的妻子正是在當地工作。國務院臺辦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第一時間向花蓮縣遇難的臺灣同胞表示哀悼,向遇難者家屬及受傷人員表達慰問。

  “這樣的慰問,就如家人般的問候般,十分溫暖。”余嚴尊說。

  不知是否是巧合,受災的鄉鎮名為“光復”。

  歷史的光復已被銘記,未來的團圓正在每一個堅實的腳印中展開。實驗室里余嚴尊和鄭魯平正為提升那百分之十幾的維C含量較真。這不僅是一次產業實踐,更是兩岸一家親的具象表達。

[責任編輯:滕丹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