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好評中國】因地制宜,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路徑

2025-10-25 11:21:00
來源:中國甘肅網
字號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是當前中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著力點。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部分省區市“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座談會上強調,“必須把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9月29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再次明確,“十五五”時期要堅持高質量發展,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並將其作為戰略重點部署,凸顯了這一工作的全局意義。

  破除“新產業迷信”,在傳統新興間找準支點。新質生產力絕非新興產業的“專屬品”,傳統產業通過轉型升級同樣能迸發新動能。謀劃“十五五”發展,關鍵在于“因地制宜”,跳出“模式依賴”,在新與舊的辯證中錨定自身坐標。例如,中部地區承東啟西,既是糧食主產區又是現代裝備制造基地,當以科技創新驅動傳統產業升級,探索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路徑;西部地區資源富集,風光水電優勢突出,宜推進傳統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同步發展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東北地區重工業基礎扎實,可依托原有優勢推動裝備制造升級,整合創新資源,加速新質生產力培育。各地唯有立足稟賦、各揚所長,方能讓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新興產業“小苗成大樹”,繪就多元發展圖景。

  善用“土法與窮招”,在資源約束下開辟新徑。所謂“窮辦法”,即立足資源稟賦限制,探索符合本地實際、務實管用的產業發展路徑;“土辦法”,則是深挖地方資源、尊重文化傳統,量身定制適配方案。安徽小崗村的“大包幹”、溫州的“前店後廠”,雖誕生于不同歷史階段,卻深刻體現因地制宜的制度智慧。雲南借高原光照發展光伏農業,貴州依山地地形打造“中國數谷”,山東壽光將蔬菜種植與物聯網結合創“數字菜籃子”,陜西榆林用煤化工副產品發展新材料實現“黑色經濟綠色化”…… 這些“窮辦法”“土辦法”里藏著“真知識”,孕育出“富產業”。各地當力戒形式主義,把資源用在刀刃上,以實事求是精神提升發展質量。這既是對地方智慧的考驗,更是對“一切從實際出發”發展理念的踐行。

  構建“創新共同體”,在協同聯動中釋放效能。新質生產力發展需要打破“單兵突進”思維。長三角通過 G60 科創走廊實現技術共享,成渝雙城經濟圈推動產業鏈跨區域協作,印證了協同的倍增效應。一方面,優化產業布局,建立協同機制,避免無序分散,以產業園區為載體打造產業集群,促進企業集聚與規模效應形成;另一方面,強化鏈主企業帶動作用,通過開放技術接口、共享數據平臺,引領上下遊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實施強鏈補鏈工程,填補關鍵環節空白。當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發生“化學反應”,新質生產力便能從“盆景”變“風景”。

  統籌“經濟民生賬”,在發展進程里守護初心。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在于以科技創新、產業升級提升經濟效率,這是算好“經濟賬”的關鍵。唯有經濟底盤穩固,方能夯實民生改善的財力支撐,如加大教育、醫療等領域投入。“民生賬”是發展的根本目的,新質生產力發展需要聚焦群眾需求,在就業適配、技能培訓、社會保障等方面持續發力。例如,通過針對性培訓幫助勞動者融入新產業,讓發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形成經濟增長與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環。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雖然沒有標準答案,卻有清晰方法論:既要尊重差異、善用智慧,以“適合自己”的節奏推進,更要以“經濟賬”“民生賬”為標尺,守護發展的溫度與初心。當每個地區都找到因地制宜新質生產力的“生長密碼”,中國經濟大棋局必將落子更準、活力奔涌。(林偉)

[責任編輯: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