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長徵勝利89周年堶革命遺址“活”起來、紅色文物“會說話” 科技賦能讓紅色記憶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
央視網消息:2025年10月22日是紅軍長徵勝利89周年紀念日,作為賡續紅色血脈的精神家園,長徵國家文化公園在沿線15個省(區、市)的協同推進下,深入挖掘長徵沿線文物和文化資源,讓歷經歲月的長徵遺址舊址重煥新光彩。

每到周末,長徵國家文化公園(長汀段)便迎來旅遊熱潮,各地遊客循著紅色足跡,來到瞿秋白烈士紀念碑,走進松毛嶺腳下素有“紅軍長徵第一村”之稱南山鎮中復村,這里至今保留著“紅軍橋”“紅軍街”“觀壽公祠”等紅色遺跡,在參觀瞻仰中追尋革命記憶、傳承紅色基因。隨著長徵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推進,當地革命遺址、紀念場館均已修復完善。
目前,廣西桂林聚焦湘江戰役遺址保護,構建起“一路、四園、多點”核心紀念設施格局。走進桂林全州縣紅軍長徵湘江戰役紀念館,珍貴史料再現波瀾壯闊的歲月。

紅軍長徵湘江戰役紀念館設有“戰略轉移踏徵程”“血戰湘江突重圍”“偉大轉折定航向”等7個主題,累計展出湘江戰役革命文物及油畫、電報、照片等624件,還邀請中央美院專家以《豐碑》《金色的魚鉤》《飛奪瀘定橋》等中小學教材中熟知的革命故事為主題,創作了14組主題雕塑和9個場景展示。
在甘肅省慶陽市華池縣,已建成的長徵國家文化公園南梁革命根據地核心展示園,以“一街一廊三巷八區”為布局,“時光郵局”“南梁印社”“南梁星火館”等項目帶遊客穿越回革命歲月;南梁說唱、剪紙、香包制作等非遺展示同步開展,讓傳統文化與紅色文化碰撞出獨特魅力。
科技賦能煥新紅色記憶 讓歷史可感可觸
在築牢文物保護根基的同時,長徵國家文化公園近年持續探索科技賦能路徑,讓革命遺址“活”起來、紅色文物“會說話”,以沉浸式體驗讓紅色記憶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
位于貴陽的長徵文化數字藝術館,每天遊客絡繹不絕。血戰湘江、遵義會議、紅軍長徵爬雪山、過草地等歷史事件,通過全息影像、虛擬現實、三維動畫、多媒體聲光電等數字科技手段逐一展開,觀眾與演員倣佛並肩“穿越”戰場。在貴州遵義會議會址紀念館,展陳提升項目借助VR技術,讓珍貴的歷史事件再次呈現在遊客面前。一旁的大型劇目《偉大轉折》用動態舞臺,還原波瀾壯闊的長徵歷程,目前累計演出超800場、觀眾達28萬人次。

長徵國家文化公園(于都段)的于都河畔,《長徵第一渡》每晚震撼上演,千雙草鞋從天而降的壯闊場景,搭配全息投影還原的浮橋送別畫面,瞬間將觀眾帶回91年前的出徵時刻。這部由紅軍後代演繹的劇目,已演出超550場、吸引30余萬人次觀演。

于都中央紅軍長徵集結出發紀念館通過“文物+科技”,讓紅軍槍械、衣物等展品實現“掃碼可聽、觸屏可感”,線下接待超2000萬人次,VR數字展廳瀏覽量達1099.22萬人次。

四川瀘定飛奪瀘定橋紀念館的全感互動空間人氣十足,遊客佩戴VR設備後,鐵索搖晃、江水湍急、槍聲密集的戰鬥場景被還原,腳下爆炸震動、身旁“炸彈”灼熱感撲面而來。今年1至9月,瀘定橋景區累計接待遊客超213萬人次,同比增長8.4%,而科技手段更是為紅色旅遊拓展了新維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