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時評堶暖新驛站,讓城市與勞動者“雙向溫暖”
10月的河北,氣溫驟降,但遍布城鄉的暖新驛站里依然暖意融融。從雄安新區的“暖新福利地圖”到石家莊24小時開放的智能驛站,從基礎歇腳服務到參與社區治理的平臺,這些散落在城市角落的溫暖空間,不僅為新就業群體打造了奔波路上的“家”,更實現了從服務到治理、從單向給予到雙向賦能的升級,讓城市溫度在相互滋養中持續升溫。

雄安新區暖新地圖(雄安新區啟動區管委會供圖)
體係化布局,讓溫暖觸手可及。河北各地暖新驛站正在從零散分布走向網絡化覆蓋。雄安新區創新推出的“暖新福利地圖”,將17個服務點位有機整合,構建起新就業群體的關愛網絡;肅寧縣一次啟用92家“暖心驛站”,覆蓋商場、銀行、加油站等多類場所;滄州市計劃在中心城區打造100家“獅城紅騎小哥暖新驛站”,精準布局在外賣騎手密集區域……這些不僅是增長的數字,更是連接城市與勞動者的情感紐帶——讓溫暖從“可遇不可求”變成“觸手可及”的日常。
生態化共建,讓服務更有深度。暖新驛站的建設突破了傳統公共服務的思維局限,形成了政府主導、企業參與、社會協同的共建生態。在雄安新區,中國銀行、中國中鐵等企業將專業優勢轉化為公共服務資源;石家莊市第五醫院創新推出“一站三優六免”專屬醫療服務,讓新就業群體享受實實在在的醫療優惠。不僅如此,暖新驛站還在向賦能平臺延伸,比如雄安新區安新縣,依托暖新驛站,新就業群體可以獲得電商營銷、面點烹飪等各類職業技能培訓,讓驛站功能從“溫飽型”向“發展型”升級,構建起多元主體協同共治的良性生態。

雙向化賦能,讓治理更有溫度。暖新驛站最動人的創新,在于實現了從“單向給予”到“雙向奔赴”的轉變。新就業群體從“服務對象”轉變為“治理夥伴”,成為城市治理的“移動探頭”。在衡水市河西街道聘任外賣騎手作為社區兼職網格員,及時發現並上報安全隱患;邢臺市任澤區的130名網約配送員在20多天內解決了80多件社區問題。這種雙向賦能創造了多贏格局:社區獲得了治理幫手,新就業群體贏得了社會尊重,城市提升了治理效能。
暖新驛站的熱度,遠不止于提供一杯熱水、一個座位。在更深層次上,它代表著城市治理理念的發展提升——從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從單向管控向雙向互動演進。當外賣騎手、快遞小哥從這些驛站重新出發,穿梭于大街小巷時,他們帶走的不僅是充沛的電量,更是被城市溫柔以待的溫暖。而這種溫暖,終將轉化為建設城市、服務社會的強大動力,讓整個城市在雙向奔赴中更加充滿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