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星照耀中國|探尋從偉大勝利走向偉大復興的精神密碼
“紅星照耀中國:從偉大勝利走向偉大復興”網絡主題宣傳活動10月18日在延安啟動,活動現場通過故事化敘事、互動化表達、可視化呈現、沉浸式演繹,生動詮釋延安精神、偉大抗戰精神的思想內核和時代價值,探尋從偉大勝利走向偉大復興的精神密碼。
情景演繹:再現崢嶸歲月傳承紅色基因
整場活動分為序篇、勝利之聲、寶塔豐碑、壯美延安四個篇章。陜北歌手王二妮開場唱響《東方紅》。演員張嘉益從油畫《延安火炬》切入,與現場觀眾共同回顧勝利喜悅,感悟崢嶸歲月。
演員張嘉益從油畫《延安火炬》切入,在啟動儀式上,與現場觀眾共同回顧勝利喜悅,感悟崢嶸歲月。
勝利之聲篇章,通過朗誦、講述、情景演繹等方式,重溫進步青年奔赴延安、團結抗戰的動人場景。現場合唱《抗日軍政大學校歌》《保衛黃河》等經典曲目,共上一堂音樂“大思政課”。
寶塔豐碑篇章,專家解讀闡釋了延安精神的豐富內涵與時代價值。“人民醫護工作者”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陜西佳縣人民醫院原副院長路生梅深情講述了“為人民服務”宗旨對自己的深刻影響,演員劉浩存結合從影經歷呼吁新時代青年文藝工作者為人民抒寫,為時代放歌。
《大樹西遷》《群眾領袖》《不忘初心》等節目詮釋中國共產黨人歷久彌堅的初心使命。
啟動儀式現場,演員劉浩存牽著小朋友們為路生梅送上鮮花。
演員劉浩存在採訪中說:“今天是我第一次來延安,心里面挺激動的。我也是第一次聽路奶奶講她的故事。‘我就像個風箏,牽著風箏的那根線啊,永遠在老百姓手里攥著’這句話深深地觸動了我。”
演員靳東在採訪中說:“今天再次來到延安,不僅感受到這片土地承載的厚重歷史,更親眼目睹了延安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而這一切在我腦海中匯聚成了一幅色彩絢爛的壯美畫卷,那就是多彩延安。”
壯美延安篇章,延安幹部群眾代表報告牢記總書記囑托、投身延安現代化建設的實踐成效。一曲《領航》將現場氣氛推向高潮。活動在全場合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中結束。
精神對話:紅色根脈與時代新聲共振
中國日報社“新時代斯諾”工作室核心成員聶子瑞在啟動儀式上講述越來越多熱愛中國的外國記者走進中國、來到延安,見證新時代發展的故事。
八十多年前,埃德加·斯諾帶著對中國革命的好奇奔赴延安,在這片土地上,他看到了信仰的力量、奮鬥的光芒,于是寫下《紅星照耀中國》,讓世界讀懂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與擔當。從斯諾筆下的“紅星”,到今天照耀中國大地的“紅星”,變的是時代圖景,不變的是精神傳承。
路生梅說:“我1968年24歲來到了這片黃土地,也親眼看到了鐫刻的紅色基因所表現出來的信仰和力量,這里有延安精神,南泥灣精神,張思德精神,延安是我們全中國人民的‘紅星’。”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劉德中說:“‘紅星’我認為就是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精神,我們說不忘初心,這個初心應該就是革命精神。在紅星照耀下,中國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改天換地。”
80多年來,這顆閃耀著理想光芒的“紅星”,穿越山海,走向世界。80多年後,來自全國各地的媒體記者、專家學者、網絡名人、革命後代與延安兒女齊聚一堂,回答著同一個命題——何為“紅星”。
中國日報青年頻道美國籍記者伍淡然說:“來之前我是對斯諾有一定了解的,再重新去讀《紅星照耀中國》之後,從他身上學了不少東西,就是我們一定要用尊重這樣一個眼光和工作作風,把中國的真實情況和事實報道出去。”
革命後代李梅京說道:“我父親是華僑,從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輾轉來到延安,他在海外募捐了大量的醫療器械,還有金銀首飾以及錢財等,這種國際主義精神值得我們後代永遠紀念和傳承。”
延安“新生”:從精神燈塔到幸福家園
延安,曾是中國革命的“燈塔”。如今,有人為探尋紅色根脈而來,在革命故事里觸摸“初心”;也有人為見證老區新貌而來,在智能科技與鄉村振興的實踐中,看見延安的“新生”。
貴州省委網信辦副主任陳潔說:“這一次來參加活動對我的震動非常大,我們的初心不能變,不管走到多遠,我們都要一路往前行。”
延安市安塞區沿河灣鎮人大主席張光紅說:“這個蘋果就是咱們南溝村今年新採摘的蘋果,你看又大又紅,成了老百姓的和平果、致富果、幸福果。老百姓其實也是在用延安精神建設著延安。”
延安棗園革命舊址管理處主任黨婕睿表示:“持續用新科技新敘事的方法,真正讓延安革命舊址這本永遠讀不完的書,從歷史走進現實。”
延安中學畢業生、外交學院大一學生常瑞雪對記者說:“未來我也有責任把延安精神,傳向世界更大的舞臺。”
記者:李初縌、陶柯宇、高奇發、王源
編輯:廖亞平、高思雨
審核:魏詮、賈存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