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特稿|風勁帆滿啟新程——國際社會矚目中國繪制發展奮進新藍圖

2025-10-20 16:16:00
來源:新華社客戶端
字號

  新華社北京10月20日電?題:風勁帆滿啟新程——國際社會矚目中國繪制發展奮進新藍圖

  新華社記者

  金秋北京,匯聚世界目光。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20日上午在北京開始舉行。會議將審議《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多國人士表示,過去5年,在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下,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他們高度關注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的召開,相信這一歷史性盛會將為中國未來5年發展擘畫新藍圖,期待中國為世界持續注入穩定性和確定性,為其他國家探索發展道路提供新借鑒,為世界和平穩定和人類發展進步作出新貢獻。

  “更具創新活力、高質量發展的中國”

  “中國高鐵網絡已成為全球最現代化的鐵路網絡,中國還在構建以算力為核心的數字基礎設施。以高新技術驅動的新型基礎設施快速增長,表明中國已為長期穩定發展做好準備,世界充滿期待……”

  說起中國在“十四五”期間取得的成就,經常赴華採訪的巴西知名媒體人萊昂納多·阿圖什侃侃而談。“中國在過去幾年發展進程中取得令世界矚目的成就,成為全球增長最重要的貢獻者。”

  與阿圖什一樣,許多國際人士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他們之所以高度關注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和“十五五”規劃制定,是因為見證了中國通過完成一個又一個五年規劃取得的輝煌成就,感受到中國發展為世界帶來的積極影響。

  “十四五”時期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

  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大學世界經濟係學者伊琳娜·科庫什金娜說,在“十四五”期間,盡管受到各種不利挑戰衝擊,中國仍保持穩健發展勢頭和政策定力,為實現其2035年遠景目標奠定基礎,為變亂交織的世界帶來寶貴的確定性和穩定性。

  創新驅動和綠色發展,是科庫什金娜等國際人士談及中國過去5年成就時提到最多、也是展望中國未來5年發展時最關注的領域。創新成為中國持續發展第一動力,中國在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從2012年的第34位升至2025年的第10位。綠色是中國高質量發展的底色,世界經濟論壇2025年6月發布的能源轉型指數顯示,與2020年相比,中國的排名上升66位至第12位。

  “創造力”更強,“綠色顏值”更高——“十四五”期間,中國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穩步推進。

  “蘭州重離子加速器、雲南綠色經濟實踐和現代農業發展、人工智能在上海等地工業和城市基礎設施中的應用……這些都是我親眼看到的中國現代化發展成果。”近年來多次來華的《哈薩克斯坦實業報》總編輯謝里克·科爾茹姆巴耶夫分享了自己的親身感受,“這些都讓中國人民受益,也惠及世界各國。”

  中歐數字協會主席路易吉·甘巴爾代拉說,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蓬勃發展,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技術日新月異,中國已成為全球能源和產業轉型的重要推動力。“今後5年,我期待中國成為驅動世界經濟發展的‘創新實驗室’和‘綠色引擎’。”

  “相信透過未來5年的發展新藍圖,世界將看到一個更具創新活力、高質量發展的中國。”黎巴嫩絲綢之路研究院院長瓦里夫·庫邁哈說。

  “持續拓展開放的廣度和深度”

  在盧旺達首都基加利的穆林迪市場附近,大片農田延伸至遠方,一片片辣椒田格外引人注目。“自2021年盧旺達幹辣椒進入中國市場以來,辣椒種植已成為我們的重要出口產業。”盧旺達菲舍爾全球公司總經理赫爾曼·烏維澤伊馬納說,“我們公司目前每年對華出口幹辣椒兩三百噸。”

  烏維澤伊馬納還為公司立下對華年出口量1500噸的目標。他說,他的信心來自于中國對非零關稅政策,“零關稅政策為當地農民和企業帶來更多利潤空間,讓非洲國家迎來嶄新發展機遇。中國是非洲真正的朋友”。

  烏維澤伊馬納的故事是中國堅定不移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生動例證。給予所有建交的最不發達國家100%稅目產品零關稅待遇、外資準入負面清單持續縮減、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全部取消、優化免簽入境和過境免簽政策……中國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持續拓展開放的廣度和深度。

  “十四五”期間,中國貨物貿易規模連續跨過5萬億美元、6萬億美元兩個臺階,穩居全球第一;服務貿易規模首破1萬億美元,位居全球第二;產供鏈國際合作有序推進,對外投資年均增速超過5%,總量規模穩居世界前三。

  在古巴國際政策研究中心中國問題專家愛德華多·雷加拉多看來,這些成就和舉措彰顯中國對推進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的承諾,“為世界、尤其是廣大全球南方國家帶來切實利益。”摩根資產管理全球主席白博文說:“中國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現在經濟發展的方方面面,向世界提供更多發展機遇。”

  在多名國際人士眼中,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是中國開放決心的鮮活注腳。中國在“十四五”期間繼續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從謀篇布局的“大寫意”到精耕細作的“工筆畫”,從“硬聯通”到“軟聯通”再拓展至“心聯通”,共建“一帶一路”已成為當今世界范圍最廣、規模最大的國際合作平臺。

  “中老鐵路給老撾帶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老撾國立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代主任格米說,自2021年12月中老鐵路開通運營以來,經中老鐵路進出口貨物突破1500萬噸,貨值超653億元人民幣。格米高度關注中國有關對外合作的政策舉措,“期待老中兩國繼續提升中老鐵路的經濟輻射效應,進一步深化與周邊國家經濟合作,促進地區國家和亞洲的共同繁榮”。

  “過去5年,在一些經濟體趨于‘內顧’的背景下,中國堅定致力于擴大開放和互聯互通,中歐班列持續運行為德國杜伊斯堡等城市帶來產業發展、商業繁榮與物流升級。”德國聯邦經濟發展和對外貿易協會主席米夏埃爾·舒曼說,“我非常期待了解中國新的五年規劃,相信中國未來將繼續擴大對外開放,推動國際合作。”

  “中國的發展規劃和治理理念為世界提供有益借鑒”

  科特迪瓦《阿比讓外交報》總編穆罕默迪·孔波雷今年兩次來華參加培訓和會議,其間走訪了北京、重慶和雲南等地。這些經歷讓他有機會近距離觀察中國的治理和發展模式。

  “北京地鐵網絡與社區無縫銜接,體現惠民便民導向;重慶工業園區以科技創新賦能物流與數字經濟,驅動區域發展;雲南平衡經濟增長與生態保護,實現基建與山水相融。”孔波雷說,“中國黨和政府善用係統謀劃來兼顧民生與發展,這對其他國家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越來越多像孔波雷這樣的國際人士希望深入了解中國發展的成功之道。在不少國際人士看來,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就是這樣一個重要窗口。

  長期關注中國發展的英國國際關係專家基思·貝內特指出,五年規劃是中國治理體係的鮮明特色,它將長遠目標與階段性任務相結合,讓國家發展更具穩定性和可預期性。美國資深外交官傅立民同樣認為,中國通過五年規劃來明確遠景目標,同時協調各領域政策,進而為國家治理提供連續性。

  在伊拉克共產黨總書記拉伊德·法赫米看來,中國形成穩定高效的治理和發展模式得益于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他高度評價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回顧中國歷次五年規劃,中國黨和政府的目標都是促進人民福祉,新的五年規劃也必將如此。中國共產黨作為領導核心統攬全局、謀篇布局,人民作為發展受益者和實現發展的主體萬眾一心,這值得各國借鑒。”

  馬來西亞新亞洲戰略研究中心理事長許慶琦說,中國走出了一條符合自身文化、歷史和國情的現代化道路,跳出了“現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的窠臼,具有重要全球意義。這也證明發展中國家完全可以依據本國實際,探索符合自身國情的現代化之路,“期待中國進一步向世界闡釋治理智慧和介紹發展經驗”。

  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的經驗做法得到眾多發展中國家人士關注。肯尼亞國際關係學者卡文斯·阿德希爾注意到,中國以先試點再推廣的方式推進改革,有利于降低政策風險;南非經濟學家桑迪萊·斯瓦納認為,中國在農業現代化和資源型產業升級等領域的成功經驗對非洲國家有著重要借鑒意義;坦桑尼亞達累斯薩拉姆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漢弗萊·莫希說,自己的國家正在借鑒小額信貸、提供職業教育培訓等中國減貧經驗……

  “中國的發展給了我們信心。”莫希感嘆,“坦桑尼亞等發展中國家看到,現代化不是西方國家的專利,我們也可以找到屬于自己的現代化之路。”

  “中國的發展規劃和治理理念為世界提供有益借鑒,中國也將以人民為中心等理念融入到全球治理的完善中。”黎巴嫩絲綢之路研究院院長庫邁哈說,“不斷發展的中國是世界前進的積極力量和靈感來源,期待中國與各國攜手奔赴命運與共的美好明天。”

[責任編輯:滕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