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星照耀中國 | 小文物蘊含偉大勝利走向偉大復興的延安精神基因
央廣網延安10月20日消息(記者蘇睿楠)坐落于延安城區的延安革命紀念館,是新中國成立後最早建成的革命紀念館,館內珍藏3.6萬余件革命文物。在眾多珍貴館藏中,有兩件國家一級文物格外特殊:小青馬標本與木質小炕桌。它們雖無華麗外表,卻成為展現老一輩革命家務實作風的生動載體,讓革命精神以更鮮活的方式走進大眾視野。
延安革命紀念館(央廣網記者 蘇睿楠 攝)
這尊身形不算高大、毛色泛白卻依舊挺拔的小青馬標本,陳列在紀念館“轉戰陜北”展區的核心位置。它並非傳統意義上“威風凜凜”的戰馬,卻成為1947年毛主席轉戰陜北期間最可靠的“親密夥伴”。
小青馬標本(央廣網記者 蘇睿楠 攝)
當年轉戰陜北時,陜北地區山地縱橫、路況復雜,且革命物資極度匱乏,小青馬雖個頭不高,但耐力充沛、性格溫順,既能平穩適應山地行軍,又能在長途跋涉中保障毛主席的安全。
撤離陜北的時期,小青馬不慎被擠落入黃河中,令人意外的是,小青馬在水中奮力撲騰間,竟逐漸掌握了遊泳節奏,它沒有順著水流漂向遠方,反而調轉方向,朝著陜北的岸邊遊去,最終在隨行人員的接應下,小青馬被成功救上岸,重新回到了毛主席身邊。
在紀念館另一展區,長54厘米、寬41厘米、高33厘米的木質小炕桌靜靜陳列,桌面邊緣的磨損痕跡,記錄著它在1936年的特殊使命。
小炕桌復制品(央廣網記者 蘇睿楠 攝)
當年2月6日陜北普降大雪,毛主席登上高家垣看到“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壯闊實景後,揮筆寫下千古名篇《沁園春·雪》。詞中,他點評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及成吉思汗,肯定其歷史功績,亦點出他們“略輸文採”“稍遜風騷”的局限。毛主席明確指出:民族抗戰的勝利,需要一支能文能武的隊伍。這篇雪地誓言,不僅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豪情壯志,更以文學的力量,為全民族抗戰注入了走向勝利的精神指引。
紅軍在陜南留下的帽徽(央廣網記者 蘇睿楠 攝)
從小青馬與小炕桌的故事中,我們不難發現在延安時期,革命精神從不是抽象的理論口號,而是融入革命工作方方面面的行動準則,老一輩革命家始終以“立足現實、堅守信仰、務實作為”的姿態面對挑戰,這也成為紅軍在艱苦環境中不斷前行、最終取得勝利的關鍵法寶。
來自廣東的張女士帶著孩子參觀後說:“以前只是在課本學習革命歷史,今天帶孩子來現場體會革命精神,希望他長大後能將長徵精神延續下去。”
遊客在展櫃前駐足(央廣網記者 蘇睿楠 攝)
正如紀念館講解員王麗娜所說:“當你遇到困難時感到迷茫時就來延安革命紀念館看看吧,這里每件文物都有革命精神的表達,你一定會在這里找回自己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