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疙瘩”在創新中華麗轉身為“中國新特產” 滋味千年幻化身形行銷世界
央視網消息:提到魔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但如果說蒟蒻您知道是什麼嗎?蒟蒻其實就是魔芋。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食用並種植魔芋的國家。今天,這顆曾經藏在深山里的“土疙瘩”,早已跨越地域的阻隔,躍上全球60多個國家的餐桌。它是如何實現從鄉土食材到“中國新特產”的華麗轉身?
這個就是樂山沐川縣的當家特產——魔芋,當地的村民都叫它“土疙瘩”。除了這個名字,還有這些從古到今、從南到北的稱呼,其實都是魔芋的名字。除了這些稱呼,它還有一個更被人所熟知的洋氣的名字——蒟蒻。
每年,這個樂山南邊的小縣城能產出20多種魔芋深加工產品,遠銷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額佔到了全國魔芋出口總量的40%,吸引了各個國家的外國客戶來到田間地頭參觀。
魔芋二次大發現 健康需要造就的新特產
從山溝溝里的“土貨”到風靡全球的健康食材,這些“土疙瘩”到底經歷了什麼讓它成為了“中國新特產”?
這里是四川省樂山市沐川縣魔芋現代產業園。目前,全球已經被發現的野生魔芋品種超過200個,具備可食用條件的大約有20個。而全球公認的“方便食用、毒性低、易栽培、對人體無害”的優等品分別是:花魔芋、白魔芋原產中國,珠芽魔芋來自東南亞。把它們切開,乳白色的黏液立刻滲出,不加處理無法食用,但是它們卻是中國餐桌上“魔芋豆腐”的靈魂原料。
古法魔芋豆腐 中國特產滋味千年
在食物相對匱乏的年代,我們的老祖宗憑借著敢為人先的勇氣,將野生魔芋馴化,並找到加工食用的方法,把魔芋磨漿、加草木灰的鹼水定型,于是一盤入菜、百煮不爛、可烹調更可果腹的魔芋豆腐,在中國一吃就是上千年。
魔芋豆腐與肉類一起烹飪味道極佳。魔芋是一款中國人喜歡的中國特產,和“中國新特產”還有一字只差,它為什麼新?
這還得從近百年來食物營養分析與成分研究說起。在中國,魔芋豆腐以魔芋家族大弟子的身份存在上千年,可是送進實驗室後,人們驚訝的發現,這QQ彈彈的身體里,脂肪、淀粉、糖、熱量,幾乎“零存在”,蛋白質也低得可憐,靠吃魔芋吃飽,簡直就是吃了個寂寞。
從吃了個“寂寞”到魔芋價值的二次大發現
就是這種“寂寞感”讓魔芋第一次走到了明星食品的聚光燈下。魔芋富含一種現代營養學里的“寶藏膳食纖維”——葡萄糖甘露聚糖,它是溶于水、吸水膨脹五十倍(所以它如此的Q彈)。這個成分是目前科學屆發現的,最適合人體吸收利用的一種膳食纖維,它對腸道友好、又可以做到0卡路里,自此魔芋成為了健康食品的優秀選手。
而自古就有魔芋食用傳統的中國,在現代食品工業的助力下,成為當今世界最重要的魔芋食品的生產國與消費國,魔芋作為“中國新特產”名至實歸。
魔芋的“72變” 幻化身形走世界
借助食品工程的“72變,魔芋被壓成絲、切成米、拉成面。這一碗“魔芋意面”是歐美食客喜歡的魔芋制品,澆上番茄肉醬,熱量不到傳統意面的十分之一。這一盒“魔芋米”,下鍋3分鐘顆粒分明,炒飯、熬粥隨您心意,這是韓國人酷愛的魔芋產品。這一束雪白色的“蒟蒻絲”,在日本家庭的壽喜鍋里,它是家家戶戶不可或缺的“靈魂吸湯王”。如今,沐川縣已經形成了,從種植到魔芋深加工的全產業鏈,也讓魔芋食品,這種“中國新特產”行銷全球。
今天,沐川的丘陵坡地上,魔芋住進了“立體花園”。科研人員讓瓜蔞、吊瓜、蘋果絲瓜爬滿棚架,天然替魔芋擋住烈日,一畝地產出兩份收益:下面挖魔芋,上面採瓜子。2023年起,黑色遮陽網逐步退役,綠色爬藤接力,種植戶的收入更穩,魔芋的“中國味道”也走得更遠了。
從“鬼頭”到“蒟蒻”,從西南山坳到世界餐桌,一顆其貌不揚的塊莖,憑借葡萄糖甘露聚糖這張“健康通行證”,完成了從中國特產到“中國新特產”的華麗轉身。下一站,它將在更多國家的廚房里,繼續QQ彈彈地守護我們的腸道與健康。
一顆“土疙瘩”的逆襲之路
過去,魔芋曾是饑荒年代的“救命糧”,為了飽腹人們不得不想盡辦法為它脫毒。而如今,它卻搖身一變,成為風靡全球的健康新寵。中國人的智慧與創新,如何讓這不起眼的“土疙瘩”完成華麗轉身,成為一係列的品類豐富的健康食品,並作為“中國新特產”走向世界?
大家好,我是一顆來自沐川的“土疙瘩”。看我皮膚皺巴巴的,摸起來糙得很。那些年,人們對我又愛又怕:怕是因為我天生帶毒,生吃一口能讓舌頭麻半天,他們得把我泡進草木灰水里3天才能脫毒;愛是因為困難年月里,我吸水膨脹、飽腹感強,是能救命的食物。可誰能想到,有朝一日,我逆襲成為了受人青睞的寶貝。
魔芋加工企業業務經理甘小玉介紹,我國魔芋的種植歷史悠久,但是附加值很低。魔芋富含葡甘聚糖,是一種天然的健康食材。最近幾年,輕食賽道的興起讓他們看到里面巨大的市場,所以他們選擇深耕魔芋行業,通過科技創新讓傳統的“土疙瘩”變成更具附加值的“金疙瘩”。
我逆襲的第一步是從“基因”開始的。科研人員將我請進了實驗室,讓我住進了培養皿里。我慢慢成長,長出幼苗後,我又被帶到了育種大棚里,科研人員繼續了解並研究我的生長習性。通過他們的精心照料,我變得越來越好,不僅抗凍還很高產,科研人員給我和我的家人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沐芋1號”“沐芋2號”。
如果說科研員給了我好基因,那車間里的先進工藝就是幫我徹底甩掉“毒疙瘩”標簽的關鍵。以前脫毒靠時間,現在靠智能。
魔芋加工企業食品生產部副主任張桃介紹,這個環節就是魔芋食品的深加工環節。相比傳統土法脫毒,現代魔芋加工通過精準去毒、無硫質控的高端工藝,實現了安全與品質的雙重保障。他們不僅延續切片、浸泡、蒸煮等基礎去毒步驟徹底去除生物鹼,更攻克無硫生產核心技術,使得產品的二氧化硫殘留量遠低于國際標準。
看,我再也不是灰撲撲的“土疙瘩”了,磨成粉是雪白色,壓成絲是透明的,還能隨意變身成各種模樣。有時候,連我自己都快認不出這個嶄新的自己了!
甘小玉表示,針對龐大的健身減脂輕食人群,他們研發出了低卡高纖的魔芋面、魔芋涼皮等。利用魔芋膠的凝膠特性,還開發了素鮑魚、素海參、素蝦仁等食品,讓中國的深山瑰寶走向更廣闊的世界餐桌。
從靠草木灰水才能脫毒的“土疙瘩”到飄洋過海的百變健康食材,我的這場逆襲背後是中國人順應市場、勇于創新的智慧。就這樣,我這個曾經的“土疙瘩”也洋氣起來,變成了能滋養人們健康生活的“中國新特產”,這就是我這顆“土疙瘩”的逆襲之路。
從低脂食材到創意美食 解鎖魔芋無限可能
當魔芋走上高級餐桌,它會變出怎樣的魔術?又如何給味蕾帶來驚喜?一起揭曉這顆“土疙瘩”的終極玩法。
提到魔芋,你或許還會想到減脂期的代餐:QQ彈彈的蒟蒻果凍、煮不爛的魔芋面、衝泡即食的膳食纖維粉……這些擺在超市貨架上的健康小食,早已融入了不少人的生活日常。但在沐川,這顆“土疙瘩”早跳出了低脂食材的單一標簽,在廚師的手里玩出了意想不到的新花樣。
看這個,你猜它是雞蛋嗎?那是筍片嗎?還有這些……它們到底是什麼?其實,彈嫩的水煮蛋、脆嫩的筍片,甚至這些誘人的山珍海味,全是這顆“土疙瘩”變的魔術。
在沐川,當地的大廚早就用這些食材做出各色美食,創造出了顏值不輸高級餐廳的菜肴。來到這里,你能吃到一桌全由魔芋打造的“美味盛宴”。
看著是鮑魚、蝦仁,入口卻是魔芋特有的Q彈;想著會有海鮮的厚重,入口卻是低脂的清爽。沒嘗之前,誰能想到這些山珍海味全是土里長的魔芋變的?這份騙過眼睛卻驚到嘴巴的趣味,反而成了食客們來到沐川最特別、最有趣的記憶。
這份千變萬化的背後,藏著的其實是當地魔芋產業的用心與智慧,不僅讓鄉土產品走出大山,更展現了中國食材的無限可能。從騙過眼睛的創意菜品到藏著產業智慧的“中國新特產”,沐川魔芋用無數種模樣證明:最樸素的“土疙瘩”也能在創新中綻放,成為舌尖上的中國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