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這場活動現場,講述了這些關于抗戰、奉獻的感人故事

2025-10-19 14:50:00
來源:澎湃新聞記者 高宇婷
字號

  10月18日,“紅星照耀中國:從偉大勝利走向偉大復興”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在陜西延安舉行。本次活動由中央網信辦、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新華社、陜西省委網信委聯合主辦。

  當日活動從勝利之聲、寶塔豐碑、壯美延安三個篇章分別講述了延安精神、抗戰精神,共產黨人無私奉獻的精神,以及延安今天的發展、變化。

  在活動現場,延安革命紀念館館長劉妮通過一件國家一級文物,講述了抗戰青年的故事。

  1937年1月21日,剛剛進駐延安的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改編為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一張油印的招生廣告,是面對即將到來的全民族抗戰發出的第一張招生廣告。抗大“以訓練抗日救國軍政領導人才為宗旨”,青年們可以隨到隨考,學習六個月就可以畢業奔赴抗日前線。抗大的考試科目有政治考試、文化考試、體能考試,但門檻更高的考試,是毛主席所說的“青年們從全國各地不畏艱險奔赴而來,就是最好的考試”。

  劉妮還提到,抗大堪稱是人類歷史上最簡陋的大學,然而卻擁有史上最豪華的師資團隊。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少奇都是抗大教員。毛主席親自擔任抗大教育委員會主席,制定教育方針。

  “無數抗大學員,無數年輕的生命為民族解放血灑疆場,這份招生廣告,現在已經成為珍貴的抗戰紀念,它記錄下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從延安發出的最嘹亮的戰鬥口號,號召著成千上萬的進步青年做出共同的抉擇——到延安去。”劉妮說。

  新中國成立後,一批又一批的人先後到陜北去、到陜西去、到西部去支援當地建設。

  “人民醫護工作者”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陜西佳縣人民醫院原副院長路生梅在當日的活動現場講述了自己24小時不關機,為患者服務的故事。

  1968年,路生梅從北京第二醫學院(現首都醫科大學)畢業後服從國家分配,到陜西省榆林市佳縣工作,從此在佳縣生活、工作了57年。

  “只有我明白,與其說佳縣人需要我,真的不如說我離不開佳縣人。”路生梅在活動上講到這句話時,現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路生梅提到,她的手機24小時不關機,生怕患者找不到她,耽誤了病情。不論她人在哪兒,只要患者打電話,都會立即回復,盡快地回到患者的身邊。“我是一個風箏,牽著風箏的那條線,永遠在老百姓的手里攥著。”路生梅說。

  西安交通大學教授錢蘇昕是第三代“西遷人”。1956年9月,6000余名交大師生和家屬陸續抵達西安,錢蘇昕的爺爺錢慰宗就是其中一員。

  “當年創業實在不容易,實驗室建在草棚里,教材靠手工編寫,開會做報告的大禮堂是用竹子搭的。即便如此,5年時間里西安交大沒停過一天的課,沒漏做一次實驗,沒耽擱一屆招生,創造了中國高等教育史上的西遷奇跡。”錢蘇昕在當日的活動現場講道,“我曾問過爺爺,當年放棄上海的好日子來西安值嗎?”爺爺告訴他,“值不值要看用什麼樣的尺子來量,交大西遷,給西北補上了重點工業大學的空白,為國家培養了30多萬畢業生,你說值不值?”

  “爺爺那代西交人,踏實做事、嚴謹治學,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後世學子,包括我父親錢華和我。”錢蘇昕提到,他的父親錢華也在西安交大讀書、西安交大工作。“爺爺常說,他這一輩子最驕傲的事兒就是我們家祖孫三代都選擇了西安交大。後來我考上了清華大學,畢業後去美國留學,取得博士學位後,我沒有猶豫回到了西安交大。海外留學的經歷,讓我更深刻地體會到爺爺那一代老教授們常說的國之所需,我之所向。”

  演員靳東則以紅色、綠色、金色,講述了多彩延安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延安安塞南溝村原駐村幹部張光紅分享了延安蘋果“飛”上太空的喜訊;神舟二十號乘組在中國空間站向活動送來美好祝願……

  2026年是紅軍長徵勝利90周年,“紅星照耀中國”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將走進江西。當日活動現場還交接了活動標識並情景演繹了《十送紅軍》。

  中央網信辦、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新華社等有關部門負責同志,中央新聞單位,中央重點新聞網站、新媒體中心,有關省市網信辦負責同志,陜西省和延安市有關部門、主要新聞單位負責同志,主要商業網站平臺負責人及媒體記者等參加活動。

[責任編輯:李響]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