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中國鄉村)新疆地毯“破圈”出海 傳統手藝“織”出新機
中新社新疆和田10月18日電 題:新疆地毯“破圈”出海 傳統手藝“織”出新機
作者 茍繼鵬
“我們生產的地毯有100多種花色,產品除滿足國內市場,還銷往美國、英國、日本等國。”新疆納克西灣手工地毯開發有限公司(下稱“公司”)總經理麥吾蘭·穆合塔爾接受中新社採訪時說。
10月15日,在新疆納克西灣手工地毯開發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員工正在編織地毯。 茍繼鵬 攝
記者近日赴新疆和田地區和田市玉龍喀什鎮採訪時在這家公司生產車間看到,十幾名員工正在織機前忙碌著。
新疆地毯尤其是和田手工地毯頗負盛名。2008年,地毯織造技藝(維吾爾族地毯織造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田地毯歷史悠久,採用優質和田羊羊毛和純手工編織,廣受市場歡迎。”麥吾蘭說,2010年,其公司被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維吾爾地毯織造技藝保護基地。
據當地人介紹,在玉龍喀什鎮,過去幾乎家家戶戶織地毯,換錢補貼家用。如今,隨著現代化地毯編織企業的興起,傳統手工地毯迎來新生,當地手工匠人紛紛成了“上班族”。
“我從十幾歲便跟著母親學織地毯,20歲就能獨自上織機,手工編織羊毛地毯。”50多歲的麥合皮熱提·麥麥提敏從業已有30余年,如今在這家公司穩定就業,還成為許多員工的師傅。據她介紹,當地手工地毯編織技法向來是手手相傳,分為360道、540道和720道,道數越高,花紋越復雜、越精細,每平方厘米最多要打120個繩結。
麥合皮熱提說:“培養一名專業織工最少也要兩三年,我希望在有生之年將這項傳統技藝傳給更多年輕人。”
“手工編織地毯做工精細、耗時長,隨著市場不斷擴大,產量逐漸跟不上。”麥吾蘭說,為進一步提升生產效率,公司建立10余項生產管理制度和標準,邀請專家優化生產器具及編織流程,為員工開設手工地毯編織講堂。
近年來,該公司還著重在設計和材料上進行創新,以滿足現代市場需求。
記者在生產車間看到,一款以“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臂為原型的地毯正在加緊生產。“‘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臂是在我們和田出土的國寶,這款地毯一經推出就廣受國內外客戶喜愛。”麥吾蘭說,他們推出的多款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題的地毯銷量都不錯。
10月15日,在新疆納克西灣手工地毯開發有限公司展廳內,遊客正在拍照。 茍繼鵬 攝
為了讓更多人感受到手工地毯的魅力,去年3月,該公司還建成集展覽、制作、體驗、購物為一體的地毯博物館,嘗試“工業+旅遊”的多元融合,如今已成為不少遊客的“打卡點”。
廣東遊客林麗榮參觀完地毯博物館後說:“這些用古法編織的手工地毯讓人驚艷,符合年輕人的審美,我打算買一塊帶回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