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大省挑大梁·韌性中國|以高質量發展托起群眾的幸福夢
編者按:經濟大省是觀察中國經濟的重要窗口。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規劃謀篇布局之年,經濟大省以怎樣的姿態奔跑、如何勇立潮頭挑大梁?央廣網策劃推出“經濟大省挑大梁·韌性中國”係列報道,記者深入科技創新、改革發展最前線,以生動故事和一線觀察,展現經濟大省落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的擔當作為以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積極探索。
央廣網南京10月18日消息經濟大省挑大梁,江蘇不僅要在經濟高質量發展上走在前列,更要在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上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江蘇的典型特點,就是務實。在推動共同富裕上,也是扎扎實實。”江蘇省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所研究員何雨認為,江蘇的共同富裕實踐始終圍繞“讓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各安其位,各得其所”展開,係統性推進基礎設施聯網、產業動能升級與社會保障築底,走出了一條具有省情特色的共同富裕路徑。
從城鄉一體發展到鄉村振興落地,從公共服務均等化到區域協調共進,江蘇正以“務實之筆”,勾勒“幼有所長、壯有所用、老有所養”的生動圖景。
桃園“生金”
秋日,無錫市惠山區陽山鎮桃源村的桃林褪去了挂果時的熱鬧,多了幾分寧靜。民宿院子里,遊客正享受著陽光;村口的咖啡館中,返鄉青年鬱薇一邊制作拿鐵,一邊笑著說道:“誰說農村就不能有咖啡店?”
“以前桃源村還是另一個樣子,道路泥濘,雞鴨成群。”鬱薇回憶,2017年她回村探親時,發現村子發生了變化——漂亮的民房,整潔的街道。“當時就特別激動,原來農村還可以這樣!當時我就想著,是不是能回來做點什麼。”
鬱薇的“回來”,恰逢整個桃源村求變的關口。這個坐擁4500畝水蜜桃種植面積的村莊,曾戴著“經濟薄弱村”的帽子。“桃花是我們的幸福花,水蜜桃是我們的致富果。”桃源村黨總支書記張谷表示,2015年起,村里下定決心,要依托“致富果”,走出一條農文旅融合新路。
改革先從盤活閒置資源入手。村里推進“三塊地改革”,讓沉睡的老屋變“活錢”。村民把閒置房流轉給創業團隊,“到去年為止,這些村民的資產性收入就近50萬元。”張谷介紹,蓬勃發展的文創、民宿產業還創造了130多個就業崗位,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上班。
過去山南頭(上)和現在山南頭(下)的對比(央廣網發 無錫陽山生態休閒旅遊度假區供圖)
2022年,鬱薇看著逐漸發展起來的鄉村旅遊,不僅拓展了承包的桃田,還在村口開了第一家咖啡館。“一般人都覺得咖啡跟農村不搭,我們不這麼認為。”她的底氣,來自桃花節期間單日一兩萬元的營業額,也來自平日里絡繹不絕的遊客。
鬱薇在店里做咖啡(央廣網記者 顧煬威 攝)
“以前桃子一盒賣五六十元,現在我們最好的單品能賣到98元,精品禮盒幾百元仍供不應求。”張谷自信地介紹。這番“升值”不僅發生在水蜜桃上,連村民自釀的米酒,也通過文化包裝,從每斤8元賣到了最高68元,為家家戶戶帶來了實打實的收益。
這片土地的“生金”邏輯,早已超越一季的甜蜜,走向四季的繁榮。村集體收入從過去的五六十萬元,躍升至去年的640多萬元。以山南頭為試點,桃源村吸引了17個文創項目落地,精品民宿、私房菜館、藝術空間漸次生長,形成了一條完整的鄉村業態鏈。
什麼是真正的鄉村振興?張谷的答案很實在:目標是共同富裕,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雙豐收。他認為,鄉村振興的落腳點在于“和美”——和諧安定、生態美好。
對返鄉青年鬱薇而言,“和美鄉村”是具象的體驗。“早上起來開窗,連空氣里彌漫的都是甜滋滋的味道,特別是蜜桃季的時候。”這甜滋滋的空氣里,有鄉愁,有事業,更有她滿滿的獲得感。
盛夏時節,陽山桃農喜迎水蜜桃豐收(央廣網發 無錫陽山生態休閒旅遊度假區供圖)
這樣的“新鄉景”,正在江蘇不斷生長。越來越多村莊如桃源村一般,從“一時美”邁向“持續富”,成為真正的“世外桃源”。截至今年10月,全省已建成2280個宜居宜業和美鄉村,3795個薄弱村運維管護情況大為改善,40個片區建設取得積極進展,持續勾勒出江蘇鄉村振興的生動圖景。
頤養“暖心”
經濟大省挑大梁,挑起的不僅是經濟增長,更是千家萬戶的幸福安穩。在江蘇,“養老”這件事,正被賦予越來越溫暖的意義。
午後,87歲的余智勇奶奶在南京江寧一家頤養院的花園小路上悠閒散步,不時與路遇的老夥伴打招呼聊天。入住四年以來,她在這里結識了不少新朋友。
“這里環境好,空氣也好。住得安逸,衣食住行都有人照料,我們只要安心養老就好。”余奶奶笑著說,“你看,這兒很多老人剛來時是失能狀態,坐著輪椅,身體不太好。但住了一段時間後,大家的身體狀況都有改善。我也比來時胖了些。”
余智勇奶奶在院子里鍛煉(央廣網見習記者 李婕 攝)
在頤養院的康復大廳,71歲的王金永爺爺正在器械上進行康復訓練。去年剛入住時,他腿腳不便,經過一年多的係統康復和中醫理療,行動能力已明顯改善。“這里有護理院、康復室、娛樂室,我常去理療室做推拿,設備齊全,護理人員素質也很高,對我們老人照顧得特別貼心。”王金永告訴記者。
王金永在康復大廳進行康復訓練(央廣網記者 顧煬威 攝)
這些年,“養老”二字變化的不僅是硬件環境,更是人們心中的觀念。“以前很多家屬把老人送來時,老人大多帶著抗拒心理。但在我們這兒,很多老人入住三個月後,就不想走了,把這里當成了自己的家。”該頤養院院長鄭青表示。
更讓鄭青欣慰的是,隨著養老服務體係的日益完善,越來越多年輕人也願意加入養老護理隊伍。“我們有一位‘00後’小夥子,大學畢業後就留了下來。從護理員做起,現在是護理部副主任,他對這份事業有愛心有熱情。”
頤養院醫養設施一應俱全(央廣網記者 顧煬威 攝)
這家“公建民營”的養老機構立足54畝園林,不斷將專業養老服務向社區延伸。居家社區養老站點覆蓋江寧街道3個片區,服務人數2152人。
“大家應該解放思想,養老機構也是一個不錯選擇。”余奶奶的話,道出了養老觀念正從“家庭養老”向“社會養老”的深刻轉變。
這一轉變的背後,離不開江蘇堅實的設施基礎與政策支撐。據江蘇省民政廳數據顯示,全省目前擁有養老機構2200余家,床位近40萬張,其中護理型床位佔比高達69%,滿足了失能、失智老人的照護需求。
對于大多數渴望“原居安養”的老人而言,家門口的服務同樣重要。近年來,江蘇省衛健委多措並舉推進居家社區服務,組建1.6萬個家庭醫生團隊,優先簽約65歲以上老年人1176萬。全省已基本構建“15分鐘養老服務圈”。
目前,全省18.2萬特困老年人實現應養盡養,基本生活標準達到每人每年14738元。“共同富裕,首先要共同解決難題。我們要做好兜底老人的保障工作,緩解社會養老壓力,讓每一個老年人在共同富裕的路上不掉隊。”鄭青說。
產業興,則經濟強;民生暖,則百姓富。在共同富裕的大路上,既要有鄉村沃野的蓬勃生機,也要有城市街巷的歲月靜好。正如何雨所說,其目標始終清晰——讓每一個年齡階段的人都能各安其位,各得其所,共享發展成果。
未來,江蘇,以“挑大梁”的擔當,先行先試、共建共享,必將更好發揮帶動示范作用,在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上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監制:伏成鐳
策劃:欒永勝
記者:顧煬威
見習記者:李婕
鳴謝:南京江寧區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