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延安精神也是生產力?
0.34億元,3.44億元,2383.4億元,這分別是延安1949年、1978年、2024年的全市生產總值。數字無言,訴說著歷史變遷。黨的十八大以來,延安的經濟發展由量的擴張向質量和效益同步提升轉變,2021年首次突破2000億元大關,2024年達到2383.4億元,提前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
10月18日,“紅星照耀中國:從偉大勝利走向偉大復興”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在延安啟動。歷史映照當下,延安加速蛻變,顯然離不開延安精神的持續滋養。一句話:延安精神也是生產力。
什麼是延安精神?它是指老一輩革命家和老一代共產黨人在延安時期培育形成的以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為主要內容的革命精神。
延安群眾扭秧歌。
今天,延安精神不僅歷久彌新,更深深照進現實,在這片紅色熱土上持續煥發生機。
近年來,延安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民營經濟、開放型經濟、數字經濟,積極探索高質量發展新路徑,區域經濟不僅有量的合理增長,也有質的明顯提升。這座200多萬人口的地級市,不僅人均GDP在2021年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甚至不輸中部乃至東部沿海省份的一些城市。
延安何以逆襲?
成績都是主動爭取、努力實幹來的。延安給人的傳統印象是革命老區、貧瘠的黃土地、經濟發展落後等,然而只要思想不落後,辦法總比困難多。比如,在項目建設和招商引資上,延安成立上海、深圳等4個駐點招商聯絡處,去年實際使用內資218億元,增長19.8%,位居全省第一。
20世紀40年代,黨帶領人民在荒地上開墾出了南泥灣;而如今,更多的產業也在延安從無到有發展起來。
“十四五”以來,延安新引進世界500強、行業領軍企業120家,形成了7大產業集群、25條主產業鏈的“7+25”特色產業鏈群發展模式。這得益于當地政府秉持“實事求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延安精神,結合當地實際,積極“走出去,引進來”,讓產業鏈生根、發芽、蔓延。
延安乾坤灣風景。
行政效率也是營商環境的一部分。延安在全省率先推行工程建設項目開工許可“一次辦”“三證同發”,其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綜合標準化試點不僅通過國家級考核評估驗收,選聘“營商環境體驗官”的典型做法還入選國家發改委典型案例。通過制度性的改變來提升行政效率,就有利于打造優良的營商環境。
很多人可能也沒想到,作為深處國家腹地的內陸城市,延安這兩年的進出口額增長迅猛。今年上半年,延安市進出口貿易總額8.33億元,同比增長24.6%,其中出口額1.12億元,增長24.5%,兩項增速均居全省第一位。不被客觀條件束縛,盡可能發揮主觀能動性,這正是延安精神普照至今的“創業”理念。
在新時代,這種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又注入了更多新元素。
今年以來,為優化營商環境,延安深入開展71項“小切口”改革,4項典型做法入選全省第一批復制推廣的典型經驗清單。僅上半年,延安全市就凈增“五上”企業118戶,新增經營主體1.39萬戶,2戶企業被工信部認定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延安精神不僅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也在現實中形成了豐富的紅色資源。去年,延安接待國內旅客人數4731.54萬人次,增長12.7%;旅遊總花費381億元,增長15.2%,包括延安革命紀念地景區在內的多家5A、4A級景區成為遊人如織的熱門打卡地,紅色演藝經濟等正在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經濟條件好了,生活環境也會隨之改善。昔日的黃土高坡,如今已經成為森林覆蓋率高達45.28%、美麗宜居的現代化城市。
從依賴煤炭資源的“黑色經濟”,到如今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大數據等新興產業遍地開花,在延安精神的灌溉下,這片生機盎然的土地,正在繪就一幅高質量發展的新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