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學|馬豪恩:中國式現代化為何對拉美國家具有借鑒意義?

2025-10-18 15:47: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社上海10月17日電 題:中國式現代化為何對拉美國家具有借鑒意義?

  ——專訪阿根廷國際關係理事會亞洲事務委員會主席馬豪恩

  中新社記者 繆璐

  近日,聯合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經濟委員會(拉加經委會)發布年度報告《2025年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生產性發展政策全景》。報告指出,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必須致力于新的生產性發展政策願景,以擺脫低增長能力陷阱,應對新的全球地緣政治局勢帶來的挑戰。拉加經委會官員表示,中國的發展經驗值得借鑒,拉中合作潛力巨大。這一觀點反映了國際社會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廣泛關注。

  第二屆世界中國學大會10月13日至15日在上海舉行,受邀參會的阿根廷國際關係理事會亞洲事務委員會(CARI)主席馬豪恩(Jorge Malena)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就中國式現代化與拉美經驗分享他的觀察與思考。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在中國學研究方面,您有何見解?

  馬豪恩:1979年,我隨父親第一次來到中國,那是一次難忘的經歷。那時我年紀尚輕,充滿求知欲,而中國也正處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在一所中國中學就讀,學習中國的歷史與政治,正是在那段時間,我被中國深厚的文化所吸引,漸漸愛上了這個國家。

  在中國生活了三年多後,我回到阿根廷,決心繼續深入了解中國。我意識到,這個國家正在經歷一場影響深遠的變革。正是這份認知,促使我後來走上研究中國的道路,成為阿根廷一名專攻中國學的學者。

  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閱讀中文原始文獻的重要性。過去在拉丁美洲,我們大多通過西方轉述的資料來認識中國,那樣的視角往往模糊而間接,難以觸及真實的中國。因此,我始終鼓勵學生不僅要直接閱讀中文原文,更要親自來中國走一走、看一看。幾十年來,我致力于在阿根廷培養一批關注中國學的年輕學者。越來越多的阿根廷青年也意識到,了解中國在今天變得愈發重要,無論他們未來想成為商人,還是外交官,認識中國,就是認識這個時代世界圖景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025年10月15日,上海,54部世界中國學研究推薦書目在第二屆世界中國學大會期間正式發布。中新社記者 賈天勇 攝

  中新社記者:您在阿根廷出版了兩部研究中國問題的專著,發表了很多有關中國的論文,是什麼促使您長期致力于在阿根廷介紹中國?

  馬豪恩:在阿根廷,我逐漸意識到人們對中國的了解其實相當有限。大家或許略知一些中國哲學或傳統文化,但對當代中國的政治經濟轉型及其帶來的深刻社會變遷知之甚少。正因如此,我決定投身教育,不僅是為了更深入地理解中國,也希望能推動阿根廷與中國之間的相互理解。

  阿根廷與中國地理上相距甚遠,表面上看文化差異顯著,但在我看來,兩國間其實存有不少共通之處。中國擁有悠久的文化傳統,而阿根廷根植于拉丁文化,我們都尊重祖先、珍視家庭、認同教育。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之間的“遠”,更多是地理意義上的;而在文化層面,阿根廷與中國其實比許多人想象中更為接近。

  “和而不同”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極具智慧的理念。我認為,這一思想在當今西方世界,尤其是北美與西歐,同樣具有重要意義。在個人主義日益盛行的今天,拉美社會像中國一樣,強調和諧與集體福祉。這讓我更加確信,我們兩種文化之間潛藏著許多被忽視的共性。

  通過研究中國的現代化歷程,我還注意到一個關鍵特點:中國的經濟政策始終把人民置于中心位置。政府不僅關注民眾的基本需求,也越來越重視環境保護,而非僅僅追求經濟增長。這種以人為本、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路徑,對拉丁美洲等正在探索自身現代化道路的地區來說,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中新社記者:您如何定義中國式現代化?

  馬豪恩:中國式現代化走出了一條獨特的發展道路。它是一個多元化的過程,是經濟、社會、政治、技術與文化等各方面的全面進步,始終以國家發展的長遠目標作為根本導向。

  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改革始終在中國政府的統一規劃下穩步推進。在引入市場經濟體制的同時,中國也注重通過地方試點積累經驗,同時確保社會的穩定與政策的連貫性。

  在集體福利方面,中國式現代化強調社會福利體係的構建,大力推進減貧事業,拓展教育與醫療的覆蓋范圍,並持續提升人民生活質量。在技術自主方面,中國高度重視科技自立自強,不斷加大研發投入,尤其在半導體、人工智能、可再生能源等關鍵領域積極布局,體現出明確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文化可持續方面,中國的現代化並未簡單套用西方框架,而是深深植根于中華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成功將發展成果與文化認同有機結合。

  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為拉丁美洲國家的發展路徑提供了重要啟示。一方面,政治不穩定往往制約政策的連續性與執行效果;另一方面,在過度依賴技術進口的背景下,若外國投資持續下滑,將加劇經濟體對外部風險與衝擊的暴露程度。所以說政治上的穩定和技術的自主非常重要。

  2025年10月16日,第138屆廣交會展出的新能源汽車吸引境外採購商參觀體驗。中新社記者 陳楚紅 攝

  中新社記者:您如何評價“一帶一路”在助推拉美現代化徵程中的積極作用?

  馬豪恩:共建“一帶一路”的核心特質在于推動互聯互通,這對拉丁美洲具有深遠意義。通過鐵路、公路、港口、機場等基礎設施建設,我們能夠激活的不僅是大城市的經濟潛力,也包括中小城市乃至鄉村地區的發展動能。正因如此,“一帶一路”在拉丁美洲的角色尤為重要。鼓舞人心的是,目前已有20多個拉美國家與中國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諒解備忘錄。我深信,“一帶一路”將成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關鍵策略。

  當地時間2024年5月18日,阿根廷薩爾塔省西北部安第斯山脈Mariana地區,由中鐵十局建設的阿根廷尤耶亞科鹽湖項目竣工。中新社發 中鐵十局供圖

  以阿根廷為例,在雙邊層面,我們有望實現更高質量的合作,其中技術轉讓尤為重要。當前,阿根廷對華出口仍以農產品和礦產品等初級商品為主。如果能夠引進更多中方技術,我們將有能力對本國的農產品和礦產進行深加工,再以更高附加值的產品出口至中國市場和其它市場。這不僅有助于優化阿根廷的產業結構,也將使雙邊貿易更加均衡互利。(完)

  受訪者簡介:

  馬豪恩。受訪者供圖

  馬豪恩(Jorge Malena),阿根廷國際關係理事會亞洲事務委員會主席,阿根廷天主教大學教授,中國外交學院客座教授。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