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厘米級精度收割、“農田哨兵”應用……秋收“科技范兒”為糧食安全注入新動能

2025-10-17 14:54:00
來源:央視網
字號

  央視網消息:10月16日是世界糧食日,本周也是糧食安全宣傳周。減少糧食損耗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在目前的秋收工作中,減損降耗的理念正融入各個環節。

  黑龍江富錦:從收割到倉儲智能減損 守護糧食安全

  在黑龍江富錦市,從田間地頭的智能收割到倉儲中心的智慧管理,科技創新、智能減損正為當地糧食安全注入新動能。

  在富錦市大榆樹的玉米田里,一臺聯合收割機正以厘米級精度作業。這是農戶王雷今年新購入的聯合收割機,糧食損失率控制在1%以內,比以往老舊機型減少2%。

  在當地一處糧庫,前來售糧的車輛排起了長龍。在這里,農戶售糧憑一張一卡通就可實現登記、扦樣、過磅、卸車、結算,自動化的售糧模式讓農民少跑路、讓數據多跑路。

  當地還通過現代化手段,為倉庫安裝了糧情監測係統,實現區域糧情智能預警、自動化信息警告等功能,以便對倉儲出現的問題進行及時幹預。

  甘肅隴南:2萬余畝水稻機械化收割 多舉措減損降本

  金秋十月,甘肅省隴南市2萬余畝水稻陸續進入收割期。當地通過優化種植布局、科學管理、機械化收割等措施,讓今年的秋收減損降本。

  在隴南市武都區角弓鎮的5000余畝稻田里,金黃的稻穗壓彎秸稈,聯合收割機在田間穿梭,切割、脫粒、裝袋一氣呵成。秋收事關糧食安全,當地農機部門緊盯水稻收割關鍵期,提前謀劃部署,以“降本增效、減損保收”為目標,結合河谷地形、地塊大小制定適配的收割方案,確保機械力量快速到位。

  近年來,當地持續推進水稻“基地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通過優化種植布局、推廣科學管理技術,加強精細化田間管護,不斷提升水稻產業效益。這幾年,隴南市武都區摸索出“水稻+油菜”輪作模式,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也為農戶增加了一季收成。

  江西吉水:54萬畝晚稻成熟 有序開展收獲作業

  眼下,江西省吉安市吉水縣的54萬畝晚稻已經成熟,農戶們搶抓農時,有序開展收獲作業,當地通過機械收獲、烘幹等方式減少產後損失。

  在江西吉安吉水縣水田鄉的一處高標準農田,現在正值晚稻集中收割的關鍵時期。在記者身後,幾臺收割機正穿梭在稻浪之中。伴隨著機械轟鳴聲,切割、脫粒、粉碎秸稈等工序一氣呵成。金黃的稻谷順著輸糧管道進入運輸車,隨後被送往烘幹廠。機械化的收割效率很高,一臺每天能夠收割五六十畝,連片的幾百畝稻田幾臺收割機一天就能收完。

  據了解,持續的高溫天氣加速了水稻的生長成熟,今年晚稻收割的時間較往年提前了5—7天。農戶告訴記者,今年每畝的產量在1200斤左右。為了應對近期可能出現的局部陰雨天氣,減少收割後雨水導致稻谷霉變等產後損失,保障已收稻谷安全入倉,當地集中調度各類收割農機具超1500臺(套),並組織多個農技服務隊深入田間,指導各鄉鎮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及種植大戶信息溝通,做到搶收。

  這片高標準農田毗鄰峽江水利樞紐,曾經是水淹田。當地創造性地對水淹區抬田,就是把淹沒區的耕地抬高,先剝離30厘米左右的耕作層,把農田墊高後,覆上黏土作為保水層,再回填耕作層恢復土地生產力,應對水位上漲造成的耕地損失。抬田後,抬田區農田更加平整,適合大規模機械化耕作。土地流轉價格每畝在600元左右。

  吉水縣今年種植54.43萬畝晚稻,許多智慧農業技術也為豐產豐收提供了支撐。通過在田間安裝溫濕度傳感器、蟲情測報燈等“農田哨兵”,自動搜集田塊數據,農戶在手機上打開軟件能夠一鍵查看水稻的長勢、土壤酸鹼度等情況,從而對水稻情況進行評估,對可能發生的病蟲害進行提前幹預,確保水稻產量。

  同時,當地通過大力支持新型經營主體積極開展烘幹服務,通過新增設備、共建共享等方式提升烘幹能力。目前,當地已組織調動起超過300臺套大中型烘幹設備24小時運轉,日烘幹能力突破9000噸,形成了覆蓋所有產糧鄉鎮的烘幹服務網絡,確保糧食安全歸倉。根據當地農業農村部門的最新信息,目前吉水縣晚稻已過六成,預計到本月底能夠收割完畢。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